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6-06-12陈英
陈英
摘 要: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而且乐于动手,因而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寓教于乐,重视动手操作,立足化繁为简,采取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厘清数学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数学能力 培养策略
低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学知识大厦只有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牢固,因而教师务必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把握好教学的方法,在数学入门阶段就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在低年级数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下面我就从教多年的经验谈谈体会。
一、注重寓教于乐
低年级学生性好动,什么都觉得好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教师应紧紧抓住孩子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地激发其兴趣,以饱满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学生产生情绪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心理学称好奇心为直接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我们司空见惯的游戏,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如此,学生边游戏边学习,复杂的数学变得容易,学生也乐于接受。
例如,教学“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文中的图意,要求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如,教学“时、分、秒”一课,我先出示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例子,接着出示“2001年7月13日晚10时08分”北京申奥成功,接着出示一个钟面,接着出示一个钟面,紧接着跳出问题: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让学生填一填:(1)钟面上有( )个格,( )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3)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4)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学生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很容易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游戏“我拨你说“和”我说你拨“,在互动的基础上,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状态,积极思维获得新知识。
为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游戏,如“火车”、“夺红旗”、“送信”、“传球”等,让学生在有趣的娱乐中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重视动手操作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较弱,可以说完全不具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动手操作如摆图形、数筷子等教学方式,既简单实效,又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应用题“有一队小朋友排队投篮,从左边数起,丽丽站在第五个,从右边数起,丽丽站在第6个,这一队小朋友共有几个人?”时,我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数图片的个数,出示7个O,请一位学生分别从左右两边开始数图片的个数,得到的数都是7,让学生明白:数数时,既可以从左边数,又可以从右边数。
2.让学生明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先让学生从一堆圆边中拿出4块,放在一边;再让学生拿出刚才7个小圆片从左边数起的第4块,放在一边;使学生懂得,前面拿的基数“4块”,后面拿的是序数“第4块”。
3.出示圆形:OOOOOOOOOO,从左边数起是第几个?从右边数起是第几个?让学生看成己摆图片,自己数后举手回答。因为有实物图形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能很快得出答案。
全班学生经历刚才三个步骤的教学后,对解决例题的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依题目意思,摆图片,学生很快就知首这一小队一共有10位小朋友。接着,教师再追问:“为什么从左边数起,丽丽站在第5个,从右边数起,丽丽站在第6个,不是5+6=11呢?”再让学生观察刚才摆的图形:原5+6还要再减去1。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解决数学中的排序问题,也明白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立足化繁为简
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从大量事物直观而有序的数量增减,分解组合的演示,化繁为简,让小学生领悟出数学中的规律,从而达到训练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教学:“8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24/3=( )/( )=( )/( )=( )/( )=( )/( )=( )/( )=( )/( ),根据我班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从简单到得杂的过程,将一长串的等式变成简单的几个等式,先让学生观察24/3得几,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得数是8的等式,但学生给出的答案缺乏规律性,于是我有意识地调整数字从小到大的有序的几个等式。如8/1,16/2.24/3……72/9,帮助学生掌握好思维分式的出发点,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中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厘清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较简单,因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停留在表象,主要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混淆不清,在理解存在偏差,致使解题思路进入误区。如学生在课堂例题与课后作业中遇见“……比……多”题直接用加法;而是“……比……少”题直接用减法。为了防止这种类似的毛病在一年级学生中反复出现,教学中教师务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与数学用语,而不是凭个别的数学用语而简单的“加、减、乘、除”。
例如针对前文提到的“……比……多”与“……比……少”的问题,教学中我采取以下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技法。
先引导学生建立“多”与“少”,“大”与“小”的概念。我先出示两道填空题:(1)妈妈年龄比小丽( );(2)小丽的年龄比妈妈( )。学生由于对这种日常生活接触的事情,已有了直接的感性经验,学生解答相对得心应手。为进一步巩固这一概念,接着让同桌一个说出“……比……多”的一句话,另一个把这句话换成“……比……少”的句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比……多”和”……比……少“是可谓以互相转化的。
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所有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解题思路豁然开朗,数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孟杰.解决实际问题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希望月报月刊,2007.
[2]丁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策略.学生之友,2010.
[3]陈钢.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江西教育,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