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给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

2016-06-12谢丽

考试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范读语言文字文本

谢丽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指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就是语文本色;这,就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就是母语教学,通过扎实、简单的字词句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写字、读书、表达、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人文熏陶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认为要达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一个“重点”、一个“重要”,可见识字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二)强化练笔,培养文本运用迁移能力。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段、篇的训练是此阶段的重点,中年级“段”的训练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纽带、桥梁。

为了营造表达的宽松氛围,可以适当降低“运用”的难度,仿写、自由创作均可,可以写句、段,也可以写篇。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中年级段的“练笔”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又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中。因此,这类“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小练笔上。这样的语言实践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快乐。

(三)领悟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聚焦文本的重点句段,领悟文本表达的精妙,学得方法。同时感知文本结构,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在体会“困苦”这个环节上,可以抓住重点句“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会没有火人们如何困苦,再让学生明白这一节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这样引导学生品悟课文语言,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接着通过比较读,思考如何把第四自然段的“文明”写具体,进而拓展迁移训练,围绕总起句“人们有了火欣喜若狂”。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具体地描写人们有了火之后的“欣喜若狂”——男女老少不同的狂欢表现。这样才是抓得扎实,练到实处,练有深度,练有广度。

《烟台的海》一课每部分的写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自然景观”,后写“人文景观”。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行文结构和写作顺序,懂得写作写景的文章中加入了人的活动文章就会更丰满,任何一个景点离开人都是空洞的。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摸出门道,逐步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四)朗读指导是关键。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代作者表达,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在声情并茂、自然流畅的朗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充分对话,“内化”知识,继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品味、感悟,实现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要熟读成诵。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把内容熟读到能够背诵的程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自会理解,成诵自会记忆。熟读成诵的目的是加强积累,其功用在日后,甚至在一生。语文教师要认识到熟读课文的重要性,课文读不熟不开讲。

(二)要反复品读。反复品读就是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抓住重点句、段设置不同层次的读,反复推敲、比较、理解重点词,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目的是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三)要注重范读。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做好范读,特别是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上为学生做好示范,以读促读。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中,以便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的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四)要做好评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评促读。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好”或“不好”收尾,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如我校汪富强老师教学《三峡之秋》时抓住了三句话让学生体会三峡中午、傍晚、夜晚的不同特点:1.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3.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在指名学生对比朗读时,他说:“我觉得长江还不够热烈……请让长江淌得再舒缓些……长江睡了,轻点,请不要去打扰她……”还是同一个学生,也没有过多的朗读专业术语的指导,但学生第二次的读得入情入景。不可否认,朗读评价就是指导,评价胜于指导。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走进作者,迸发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五)课外阅读促发展。鲁迅先生曾讲:“读书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要保证常读常新,广泛涉猎,就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学生从课本的囹圄中解放出来,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运用。课外作业的布置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课内好词佳句的积累;二是向学生推荐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书籍;三是根据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探究、练习并迁移运用。文本的补充与拓展,可以向引导阅读、增多积累处拓展;向拓宽思维、诱发想象处拓展;向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处拓展;向加深体验、深化认识处拓展;向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处拓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老师只有把识字写字、朗读、表达、课外阅读贯穿于课堂之中,才会上出简单、扎实的语文课,才能培养出真实、朴实的学生。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就不会只是“喊破嗓子”,而是真正“甩开膀子”。

项目基金: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内涵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主要成果,项目编号:GS[2014]GHB0119。

猜你喜欢

范读语言文字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