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渡乡愁

2016-06-12黑枣

闽南风 2016年1期
关键词:江东古桥鲈鱼

黑枣

走过去时,我暗暗算了自己的脚步:400步。哪有那么齐整的,我不信。走回来时,我一步一步地认真计算着,好了,401步。终于有了一步之差。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江东桥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214年,迄今刚好801年。天哪,这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契合?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抛石都被冲散,迟迟未能奏效。一天,忽见老虎负子过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栖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彼岸。建桥工匠,见状忽悟,循踪勘探,发现虎游一线,水下有石如阜。于是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命名曰“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起于角美课堂江东,止于榜山马崎。

以前,我每次去漳州必得经过这里。现在,它已经只做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我从那条与之并行的新桥来往。

今天,我也是去补货,返回时却鬼使神差地把方向盘一转,缓缓地滑驶向它。把车子停好,我抬脚踏上这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桥。

天阴。乌云向不远处的山头聚去,好像一群急着回家的汉子。而山的深处就是他们的家,家里有一位做好饭菜等他们回去一起用餐的妻子。江水不急,汤汤而流。我看见好几对垂钓的人,忽而静守,忽而起身。两岸各种翠绿的草木把他们拉入一副充满诗意的图画中。

江东桥老了,但是有一种意料之外的干净。可能是不通车的缘故吧。我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清静的桥上,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偶尔几辆附近村庄的摩托车驶过,于安然肃穆中不至于完全缺失人间烟火气。

《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不可设想的,而用什么工具,运到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探身出去,俯看浸泡在奔涌的江水中的桥墩。假如时间真的也如流水一般,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能够像这些石墩一样安然如初呢?江水尽管不急,但浑浊,深不见底。江水也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爱情使这些笨重的石墩如此不离不弃?它不由得伸出懊恼的双手,使劲地拍打着这些比木头还顽固一万倍的石头脑袋,“啪、啪、啪”,“啪、啪、啪”……

相隔几百米的大江上,并行着一条更宽更长的新江东大桥。车辆络绎不绝,轰轰的车辆引擎声把一江流水搅得好像都快沸腾。再过去几百米,又有一座更宽更长的新江东大桥即将完工。可以看见好几架高耸入云的塔吊不停地转过来转过去,像一群钢铁巨人,要把梦中的图画建造出来。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日新月异的事物诞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向往新的,未知的。至于那些旧的,已经成为过去的,人们除了扼腕叹息之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又能留下什么真正的印迹?

偶尔驾车前来的,有几个去凭吊,或者瞻仰这座垂垂老去的虎渡古桥。他们把车泊好,一窝蜂地涌向那些装修豪华的鲈鱼馆。一番饕餮,发几条微信,酒足饭饱后,重回璀璨的中国梦。

江东鲈鱼是很有名的。新江东桥头与老江东桥头有一段因为不通车辆而闲置下来的路段,两旁矗立起好几家远近有名的江东鲈鱼馆,并且美其名为“江东鲈鱼美食街”。江东鲈鱼,又称“阔嘴鲈”,因江东桥下附近水域,属九龙江北溪流域,江深水清,淡水长流,所产鲈鱼,远近驰名,故名“江东鲈鱼”。据传,此鱼由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传种而来,谓之“东溪奉母鱼”。

宋时,高东溪,漳浦县人,据传高事母甚孝,其母平时喜食鲈鱼。宋大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松江之鲈,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的美誉。后高东溪告假,取水道回乡,在船仓另装活水仓柜,由松江带活养鲈鱼奉母。当船驶抵江东桥下时,高拟将鲈鱼烹之以奉母,其母观此鱼形态活跃美观,不忍食之,遂对东溪说:“此鱼来之不易,食之今后难得。不如将此鱼投入江中,使之传种,世代繁衍,让后人有此佳品可餐。”东溪遵照母意,遂将所带活养的松江鲈鱼尽放于江东桥下,从此鲈鱼在此繁衍不绝,遂成江东名种。

美景与美味本来就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也从来不缺这美景美色。有人为了美景,不惜累断双腿;有人为了美味,舍得咽干唾液。我本是凡夫俗子一个,每日里被琐事缠身,锱铢必较于一间赖以谋生的小店和一日三餐。我常常在想,无论哪里的山水,不管何方的佳肴,无非山是山水是水,饭菜只为饱食罢了。

景中之故事,也不过是为了附庸风雅;菜里的花色,免不了都有哗众取宠之嫌。

我随便找块石凳坐下,拿起手机乱拍。拍完江水拍流云,拍完桥头拍桥后。我的镜头突然在一间低矮破旧的二层老屋定住了——“护桥屋”。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用毛笔写上去的三个入木三分的行楷大字。

见我在拍那三个字,旁边石凳上坐着的一个老人走过来,跟我热情地打招呼。然后,他带我走进小屋。原来这座小屋真的是当年民兵护桥所住。里面竟然完好无损地收藏着当年民兵穿的雨衣雨靴,军衣军裤,以及他们用过的手摇电话、马灯、热水瓶、背包、水壶、子弹袋、锄头、铁锹……

跟老人闲聊之际,他激动地从随身携带的一本笔记本里找出,夹在里面的两张纸条。他说,之前有学生来玩,还特地给他留下了纸条。我接过来一看,明显从学生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张,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南靖县山城镇江滨路42号庄XX、黄XX到此一观,感悟颇多,这座桥积淀的文化历史,值得回味!”另一张写得更加生动:“江东古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可谓独一无二。每个大石都记录着中华历史,人民之智。老屋中的文物:棉袄、古灯……历史的味道让人回味。江水滚滚如历史长流,而古桥这一经典则应永存。让中华炎黄子孙时刻铭记,请后人继续保护这座桥,保护这个经典文化!”

两张纸条分别由四个孩子所留,最大的17岁,小的才7岁。跟江东桥相比,他们真是年轻得不能再年轻了。他们像那些飞过江东古桥的翅膀新鲜的小鸟一样,飞过去,或许就不回头了。只剩下这个老人安静地坐在这里,喃喃细语道:很多东西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只有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记得啊!

我也是四十岁以上的人了,可是对于这样一座我走过不止百次以上的古桥,我又能知道多少?我还能记得多少?

宋朝嘉熙元年(1237)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并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及故守庄夏之子梦说衮成之。现拨库银万缗,又发动廷睿和尚师徒四处摹化以济之。历时三年双一个月,造成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至此,虎渡桥夷然稳定百数十年。

后经元、明、清各代,石桥屡毁屡修,共有十余次。

抗战中,为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当局于厦门沦陷后炸毁该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复。

1972年,按国家标准改建成混凝土结构的国道公路大桥。

2007年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几度危难。6月2日,大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滚滚的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事件发生后,漳州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勘查,及时上报抢修应急方案,并立即加强抢修……

闽南的秋天除了早晚天气稍凉外,好像就没有什么跟夏天有所区别的地方。树叶蒙着一层灰,风中掺杂着一股说不出来的焦糊的味道。只有这回,我站在江东古桥头闻到的确实别有一番滋味的气息,有点生涩,有点新鲜。风吹过我裸露的胳膊时,我骤然觉得自己是刚刚从水中游弋而回,多么清凉,多么舒坦。

我觉得我该写点什么。

我的心里渐渐漾上来一股那种把新鲜的树叶捣碎而生发出来的腥涩。我知道那是什么。我打开大脑,从我所有认识的字词里去辨认它。

乡愁。是的,乡愁。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乡愁,其实乡愁不是愁,而是一种信念,埋在泥土一样扎实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甚至应该说,乡愁是一种欢喜。穿过无尽的岁月,我们一抬头就能看见的东西。像压满枝头,成熟的都快跳落凡间的一颗颗番石榴;像刚到村头,猛然听见的一句俚语;像一座沧桑的虎渡桥,横跨在滔滔江水之上,它不说话,但时间事先已哑口无言。也不见它动身,却将我一把拽入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里去……

猜你喜欢

江东古桥鲈鱼
耿直的唐云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江东往来人 犹记鲈鱼美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一叶舟
2019是瑞士“鲈鱼年”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