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2016-06-12苏长龙
苏长龙
一
界牌村,顾名思义,是一座与它县接壤的山村,属大和乡管辖,明清之前叫沙泥坪,因地质状况而得名。在古代,此地战事频频,狼烟四起,腥风血雨,老百姓苦不堪言,连牲畜也未幸免,因此又名杀牛坪。后来官府沿界立牌,村民散居界牌。再往前便到了通江境内。
出巴城往清江方向,路边的清江芝麻饼,香味弥漫,口感爽脆,闻名遐迩。司机是界牌村人,憨厚,微胖,典型的巴山农家汉子,他说这里是秦巴要冲,米仓山主干道,在古代客栈驿站,林林总总,绵绵延延,布衣和士兵络绎不绝。
恰逢阳春三月,车窗外花团锦簇,青树翠蔓,蜿蜒起伏。不远处,农家的薄膜像白色帏幔,伸向远方。这里是中草药生产基地,未来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远处,近处,一垄又一垄菜花,绽起一张张笑脸,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拍着翅膀,仿佛在热情地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二
行驶一个小时后,界牌村就到了。村委会是一个四合院。办公室、会议室、医疗室、展览厅位列四周。
展览厅位于右侧,为两间民房,密密麻麻地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农耕文物,地方略显狭窄。厅内除了石器、陶器、金属器外,多是当地民众就地取材纯手工制作的日常用品。
几个放在一起、上宽下窄大小不等的木箱子,是粮食衡具。那时是以斗作为计量单位。小时候只在课本里读到过,现在总算看到实物了。据说地主阶级暗暗地做些手脚,劳苦大众常常有冤无处申,我仔细地看了看,并未发现异样之处,我揣度,一时看不出其中的秘密。一截木墩,外表光滑圆润,里面已被掏空,安装了拉手和风页叶,就成了风箱。它是农家人不可或缺的用具,尽管年代久远,现在拉起来,依然风声呼呼。
还有一架床已逾百年历史,上面镂雕的图案,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无论是富贵的牡丹,还是腾达的祥云,寓意这户人家的雄才大业和繁荣昌盛。
一个硕大的实心木盆,中间呈锯齿状咬合,这是什么农具,参观者百思不解其意。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这是碾米用的简单机器,上部分的把柄是用来转动的。经过这一介绍大家才恍然大悟,感叹古人无穷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
展览厅内,因时制作的简陋机器有很多,纺纱机、制瓦机、砌墙器、弹花机、制篾机、草鞋机……细细品鉴,件件物品,精湛致美,耐久实用。
此刻,我站在厅内,这些曾经在农人手里操纵自如的工具,又活跃了起来。我已穿越到那个年代。唱山歌,采茶叶,薅秧,打谷子,浆洗衣物。向晚,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农家小院里,浓郁的腊肉味飘浮着,我端起醇香的小作酒,惬意地品咂着,一碗浓浓的米粥滋润着,爽口舒畅……要不是同伴的提醒,我还在恍惚着。
三
界牌村,居山之巅,秦巴古道沿山脊蜿蜒三十余華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必过之处。这里岭壑交错,冈峦叠嶂,山包星罗棋布;古柏树点缀其间,悠远而茂盛。山脚下溪水潺潺,沟潭成趣。旖旎的风光,步入其间,恍若世外桃源。
大和乡党委书记聂小云热情地当起了向导,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他说界牌村留下许多的文化遗迹,最古老的是獠人穴居址。从一个陡坡上滑下来,拨开荆棘蔓藤,脚踩乱石。穴居址位于半山腰,穴口狭小,只容一人爬行,爬四五米后,出现了客厅大小的洞穴,一侧有凿石和焚烧的痕迹。
若干年前,这里也许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白天外出采摘果实,夜晚全族人欢聚一堂,享天伦之乐。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一名长者决定,在山顶塔建茅屋,这也许是界牌村最早的村民。
杨家硐,隐藏在葱茏的树林里,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是杨家人躲避战火的最佳场所。在战乱的年代里,庄稼人不仅耕植养畜,更要学会舞枪操刀。
抬头仰望,那倾倒的雉堞下,曾经有多少英豪在此保家护院,仿佛那洞里仍然传来阵阵啼哭声,仿佛那些羸弱的妇女老人,还跪在地上企求苍天保佑平安无事。
从秦巴古道分出了支岭,构成了“青龙转案”“虎踞龙盘”的地理痕迹,好风水,培育了“朴实,勤俭,尚习,好义”的民风。
在界牌村,随便走进一座老院落,都有百年历史。穿斗架梁,青瓦粉墙,有着川东民居的特征和风格。这里的窗棂、石刻、匾额,或雕,或镂,或兼而有之,都是高超的匠人经过细致打磨,美轮美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图案寓意深刻,有表达飞黄腾达金榜题名的意愿,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冬日夜声长,点灯记文章”,读着这些刻在木柱上的文字,我们就能感受到当年的莘莘学子,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废寝忘食地伏案躬读的感人场面。户主说,祖上曾出过多位进士、举人。
四
绵绵延延的界牌村,幅员面积达8.2平方公里,这里沉淀着诸多的文化遗迹,隐藏在田院荒野,等待专家揭案解迷。
一天的行程有些紧凑,大家尽情拍照,认真记录,用心交流,无不感慨万千,称赞不已。
春天里,在界牌村,我们聆听一首古朴的歌,这首歌起源于亘古的年代,起源于刀光剑影的沙场,起源于大巴山的劳动号子,起源于横卧的岭道和参天的古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