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2016-06-12李梦妮车忠莉
李梦妮 范 娟 贾 荟 廖 静 车忠莉 李 捷
作者单位:610072 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
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李梦妮 范 娟 贾 荟 廖 静 车忠莉 李 捷
作者单位:610072 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的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56.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细菌检出率为63.33%,高于照组患儿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是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过程中应注意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具有病情复杂、治愈困难、易反复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安全以及日常生活质量[1]。临床上,儿童支气管哮喘疾病通常与呼吸道感染疾病并发出现[2]。为研究呼吸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就收治的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呼吸道系统检测出的病原进行分析,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吸道病毒及细菌感染检出率均高于非支气管哮喘儿童,具体数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5.93±1.15)岁。选取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44±1.67)岁。分别对两组对象的呼吸道进行免疫指标检测,并统计分析两组检测结果数据。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以及年龄结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价值。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参与研究的对象呼吸道进行取样和免疫指标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分别采取两组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液,并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化验室。(2)运用ELISA检测法对呼吸道病毒以及肺炎病原体进行检测。(3)分别采集两组对象的鼻咽部位分泌物样本,送至化验室。(4)应用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菌检测。(5)由专业医师负责统计和分析两组检测结果。
1.3 疗效评价
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以及评价标准。呼吸道感染评价标准按照国家呼吸道疾病统一标准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两组研究对象呼吸道细菌以及病毒感染检出率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56.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细菌检出率为63.33%,高于对照组患儿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研究对象呼吸道病毒以及细菌检出率的比较[n(%)]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3]。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释放出许多细胞与生长因子,激活并且修复患者被病毒和细菌破坏的免疫细胞,反复的细菌与病毒感染会促使免疫细胞不断增殖,引起慢性的炎症反应,从而致使患者气道产生高反应状况[4]。支气管哮喘病情复杂,致病病因较多,气候、遗传、过量运动、物理性刺激以及呼吸道细菌病毒感染均有可能导致儿童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5]。其中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最主要的致病病因,同哮喘关联十分密切[6]。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涕、喷嚏、咳嗽以及喘息等症状[7]。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病情会慢慢恶化,产生如面色青灰、胸闷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等危重症状,与此同时,长期支气管哮喘会损伤患儿的心肺功能,甚至会诱发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与安全[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56.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相关联,具有诊断参考依据;观察组患儿呼吸道细菌检出率为63.33%,高于对照组患儿的13.3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呼吸道细菌感染同支气管哮喘疾病关系密切,具有临床诊断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呼吸道感染是引发支气管哮喘疾病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关联密切。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检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从而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张侃.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14(8): 1454-1456.
[2] 唐迎元,谭爱斌,史文元. 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2015(1):72-74.
[3] 李增清,陈永新,邹有群,等.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相关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97-1399.
[4]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J]. 药物评价研究,2015,38(3):238-243.
[5] 胡兴敏,熊旌,刘书娅.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3):5799-5800.
[6] 周蕾.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黑龙江医学,2013,37(10):924-925.
[7] 熊陆恒,周桂莲.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51-4652.
[8] 陈连保,柴协力,史员聪. 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3):613-614,640.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Bronchial Asthma
LI Mengni FAN Juan JIA Hui LIAO Jing CHE Zhongli LI Ji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
【Abstrac】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bronchial asthma. Methods We selected 3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t our hospital from the July 2014 to August 2015. In addition,selected 30 cases of healthy children as the control group. We respectively tested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of them,and statistic analysed the testing result.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use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56.67%,that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13.33% of the control,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bacterium picking out rate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of the treatment was 63.33%,that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13.33% of the control,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at has close relations of the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bronchial asthma,the respiratory tract germ and virus infection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induction of the bronchial asthma,clini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Key words】Bronchial asthma,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6)03-0014-03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