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2016-06-12罗运珍
罗运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的规律性以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其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学习好该《课标》,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改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
《课标》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的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尊重。这就要求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发现新知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伙伴,大家都是平等的。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予尊重、表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课堂上让孩子活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倡导和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方式.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者互为一体,互为促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作业时间。学生能读懂的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学生不懂的,教师精要地讲。如我在教学“一二三四……”时,由于学生都会不用教.而是让学生找一找相对昀数字“一块黑板”,“四扇窗户”,“我们班有三十六个学生”……让实物与书本结合,书本知识与经验结合,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此外部分学坐会的,教师绝对不讲,如是方能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拘能力。
三、合作是手段
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二人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学习较常规。
“合作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将场地、器材和一些短缺的设备物尽其用。一年级应从拼音和识字入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制作拼音、生字卡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片,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源”,采取互当“小老师”、“找朋友”、“插红旗”等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将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小组这个特定的学习形式进行高速度、大幅度、快节秦的“传递”.做到资源共享。
由于学生接受问题昀能力差异,家庭、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学习类型的差异,应将学生按兴趣爱好、专长混合分组,有利于优势互补.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合作学习应保证在自己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四、探究是目的。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学生要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资态,自己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
首先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想竭力制止抽泣”处来提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他很痛苦”、“他既然这么怕为什么还给小姑娘输血呢”、“他为什么不大哭呢”等问题,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其次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找与别人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如第二册5单元《一课三练》里给“水果、绿叶、马、乌鸦、红花、蜜蜂、鹅、青草”找家,按植物朔动物来分。因此“乌鸦、马、鹅”应归为一类住进小木屋里。但有个同学认为乌鸦是鸟,不应同马、鹅一起住进小木房,应该住在树上。教师应予肯定,让他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叫乌鸦住进去。
五、注意积累.感悟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少讲,少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多读,感悟课文语言,积累语言。课堂上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感悟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感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对语言的积累,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教学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背诵,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甚至是整篇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要重视对课文片断的复述,把书面语转化为个人语言。积累应从课本延伸到课后.鼓励学生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抓好学生对古今优秀诗文的背诵,谚语、歇后语、成语的收集,让学生乐于积暴.学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