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16-06-12冯展云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冯展云

摘 要:所谓“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3-02

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中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僵化的弊端,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如何把小组学习的模式落到实处呢?

一、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 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 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合作、乐于分享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交流时间。

1、乐合作。(1)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组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监督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纪律监督员的职责是提醒组内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纪律,平时要记住佩戴红领巾和校卡。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同学们都能感觉到大家是一个学习小组,自己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进行学习方式培训,老师下发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另外,还介绍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时应该怎样做等。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每星期进行一次评比。小组之间的评比包括课堂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成绩、清洁情况、出操情况等,这些都由各组长负责登记和加减分,组长每个星期都把自己小组成员的分数加起来,这样就得出自己小组的总分,最后,各组就把登记本交给老师审阅和进行评优,每次评出前三名的小组,并给他们颁发奖状,获奖的组别就把奖状贴在自己小组的阵地里。通过这样的评比,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乐分享。营造自主合作的环境 教室内的桌凳按小组讨论式进行摆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因此,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激烈地讨论,可以让学生争问抢答,通过营造这样的浓厚氛围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1)精心选择讨论内容。讨论作为合作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认识相互交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3)明确责任,分工合作。

三、教师适时地引导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吸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吸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拍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小组询问,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教师要及时把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置于小组的讨论中,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成为“促进者”;当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

四、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