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观念?育新人的实践分析
2016-06-12陈秀华
陈秀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64-02
1.教师要转变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准确地告诉我们师幼互动关系首先是平等的,而教师是这三种角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角色应从"独奏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幼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幼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与儿童沟通、交往的能力。其二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熟悉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儿童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儿童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已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注重个体差异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我们要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3.教师应注重综合性和课程的整合
《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儿童的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儿童的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就像杜威所说的:"出现在儿童世界里也并不把他的经验按学科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儿童也并不把他的经验按学科结构来分门别类,而且儿童也并不足分门别类地去感受、去认识他所经历到的事物。分科课程与儿童生活的统一性是冲突的。"因此,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是综合的,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各领域的知识进行活动设计,力求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
4.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经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我们要分析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经验,知道什么样的经验可以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发展。有些经验不但不利于儿童发展,反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4.1有效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反映和表现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反馈,不能漠然对待。
4.2调动孩子的感官。眼睛、嘴巴、耳朵,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要让儿童从小就多听多看,刺激和发展感官比给很多"死"的知识更有价值。
4.3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教师的情绪很重要,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情绪呢?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饱满的,这些正向的情绪会给儿童一个幸福人生的底色。反之,孩子会更多表现出消极的、悲观的负面情绪。
4.4营造情境。教师要给孩子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规律的、秩序的环境。我们常常讲自由和秩序的关系,给孩子自由是放飞心灵,并不是没有要求。马路设置了红绿灯,车辆会走得更快。孩子的行为也要设置"红绿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规范是让儿童学会社会规则,不是限制儿童的发展,我们要给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
4.5启发幼儿的独立性。智力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在教导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
5.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