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传递正能,助推留守儿童工作上台阶的对策
2016-06-12杨定平
杨定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53-01
1.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简析
我校地处习水南大门——马临工业经济区,是一所城乡结合地带的乡镇中心小学,学生多数来自所辖各村居及周边乡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不少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祖辈或亲戚临时代行监护职责,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我校的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现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女生17人,少数民族4人,女生2人。为了深入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我校在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和关爱工作的同时,成立了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小组,向教育部关工委申请立项了子课题《马临工业经济区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并进行了很多探索,为做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进行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
2.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探索
2.1存在的问题。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进行专门调查,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我约束力差,上课经常精力不集中,有的放学后放任自流,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们在与留守儿童讨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教育的影响时,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提到:"上课时总想和父母在一起时开心的事。" "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分神。""长期见不到父母很难过,看到其他孩子父母接送上学很羡慕,学习没劲头。" "贪玩,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自己管不住自己,不愿意学习。"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
2.1.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的不到满足,产生孤独感,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也有的孩子感觉没有父母的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缺乏与同伴的交流,缺乏自信。
2.1.3父母不能尽教育职责。临时监护人因各种原因对孩子放任、溺爱,父母又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父母也只是"报喜不报忧",使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体状况,学习情况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把孩子完全托付给了临时监护人。据调查,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的占九成以上,由叔叔、阿姨等亲戚监护代管的不足一成。不少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吃饭穿暖,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而且监护人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年纪较大,文化不高,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甚者过度溺爱、护短。使一些留守儿童失去约束而性格失常,行为失落。
2.1.4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自制力较弱,行为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事件屡屡发生,也成为了打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2.2问题的成因。
2.2.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由于地少人多,且农业发展水平及收益较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孩子则因故不能带在身边,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学生中、高考也要在户籍所在地,加上各地选用的教材也不相同,基于以上原因打工人员只好将孩子留在老家形成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2.2.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很多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他们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为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而往往选择前者,绝大多数父母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却认为是最大的负担。另外,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致使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2.2.3从学校教育去情况来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还不够。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关怀,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一些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临时充当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
2.3对策与建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我校以教育部关工委课题我校申报的子课题《马临工业经济区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为抓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2.3.1强化政府主导职能,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进一步优化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校全面开展以"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使寄宿制变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强化管理服务意识,让家庭教育的空白能从学校教育得到填补。
2.3.2完善家校教育制度,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爱心家长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硬件建设,各功能室随时对入住留守儿童开放,有专人负责监督陪护,健全《家访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工作制度》等,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心理咨询室、亲情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矮正。四是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班主任和爱心家长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以积极的眼光,正面的态度,接纳和宽容的心理面对儿童。创设一个宽容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的与外界交往。五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给予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与家长交流,帮助他们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意识。
2.3.3狠抓家校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爱心家长"一对一"包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通过实地家访、微信聊天、电话交流、视频通话、促膝谈心等方式,与孩子父母、临时监护人和孩子本人随时保持密切联系让孩子能随时感受到父母、老师和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温暖,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烦恼,了解孩子学业情况,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3.4充分发挥村居功能,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居共同的责任。在星期及节假日,由学校与留守儿童所在村居进行管理教育的无缝衔接,堵住留守儿童管理的盲区和漏洞,搭建齐抓共管的有效平台。积极开展一些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等服务;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3.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留守儿童事故频发已成家国之殇,解决这一问题无疑会在学校原有正常工作基础上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但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应千方百计加强对留守儿童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第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第二,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第三,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第四,要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
持之以恒地抓实留守儿童工作,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书香校园、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示范校、县级留守儿童之家和平安校园,更多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学校入住就读,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急剧增加,我们将不断克服困难,在今后的管理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家校密切配合,弘扬社会正能量,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德政工程做好,促进我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