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2016-06-12黄英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一堂课倍数生活化

黄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2-02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以趣味性的开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引入部分,我先给学生出了几个数,请学生算一算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用笔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速度有些慢,我又让学生出数,我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结果我既正确又迅速地判断出来了。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老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算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2.以情动情使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首先老师的情绪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一上讲台,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朗的笑容。一个充满着喜悦的笑容,容易激活一堂课的乐趣。作为教师,无论上课前是何种心情,走入课堂就必须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乐趣,同样有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也使老师感受到上课的乐趣。其次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创造机会因势利导,有依有据,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年龄特点进行激励评价,活跃学习情绪。另外,充满童趣的语言、富有幽默和鼓励性的言词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体验学习的乐趣。

3.在讲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100以内3的倍数找出来,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而且有的同学发现12是3的倍数,1+2=3,15是3的倍数1+5=6,21是3的倍数,2+1=3,18是3的倍数,1+8=9,而3,6,9恰恰是3的倍数,所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特征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4.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样既活跃了思维,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琪琪有个小小心愿,"六o一"儿童节爸爸妈妈能一同带她上公园玩。可爸爸妈妈工作特别忙,从五月七日起,妈妈每六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八天休息一天。你能帮琪琪算算她的心愿能实现吗?听说琪琪要请自己帮忙,同学们很是乐意,他们跃跃欲试,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有的用找倍数的方法解决;有的找同学讨论……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叽叽喳喳个不停,学生都在兴致盎然地帮琪琪想办法。学生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揭开了新课题"最小公倍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知识发现过程中得到快乐,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5.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一堂课倍数生活化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