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验研究
2016-06-12关秀珍
关秀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03-01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一下分析。
1.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2.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学生读题目,教师适时启发:这里的"生命桥"是什么意思,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学生读课文讨论明确: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时代相传。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3.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4.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巴金《鸟的天堂》时配乐朗诵,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想象画面:宽阔清澈的河面,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5.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小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为例,课文对爬山虎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学习,进行对比,第一次: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照映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第二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那样绿着,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把爬山虎与叶圣陶紧紧连在一起,表现了叶老先生的精力旺盛。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6.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鸟的天堂》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2、他看到鸟了吗?为什么?3、课文中出现鸟的天堂,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