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16-06-12黄付全
黄付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68-01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中有许多自己动手的小实验让学生倍感兴趣。但如果没有引导好学生实验,最终不仅达不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也会锐减。小学科学课百分之七十的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如何做准、做活、做好实验是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一、做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是没有那么高深、系统、复杂,但小学实验同样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的准备、过程、结论是判断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实验过程、结论、评价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前要分工明确、合理
在实验课上我们普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可是由于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少数几人,有的甚至就组长一个人,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和发言的机会,常常会出现“权威至上”的小组长或带头人,其他学生的发现和思维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同学们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懂,最终只能成为看客,从而减弱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合作好,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故实验前的小组划分要以水平相近为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其中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
2、实验时要合理调控、引导
刚接触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打断学生的实验思路——再补充说明几点注意事项说明的。这样做容易打断实验的连续性,让本就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没有继续坚持做实验的兴趣。有时习惯站在一旁看学生自己摆弄,不说也不做,这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然而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会闲着,他们会很自然地融到学生的实验中,哪个小组材料少了及时给补上,出现意外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把新发现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为接下来的汇报工作奠定基础[1]。对做的好的小组给予积极评价,做的不够好的小组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做没有白费,感受努力实验过程的开心,加强做实验的兴趣。
3、实验后要及时总结、评价
实验结束后除了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评价。在关注各小组之间总体情况的同时,也对学生个体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各小组的后进生,采用纵向评价,使每个学生每次实验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避免长期只有个别成员受到青睐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组光荣”的现象发生,这样,不管是好的小组还是相对较“弱势”小组都有得到肯定的机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做活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科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科学是没有魅力的科学。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尤其是小学科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若利用身边的材料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寓教于乐,使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不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内容多变、方法灵活,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巩固课堂知识,故课堂上要多增添生活中的例子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做好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在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如果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超乎寻常努力地研究科学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故我们要做好科学课的各种实验,其中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培养兴趣大门的钥匙[3]。
1、利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3]。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小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去,如在小学五年级刚开始接触科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个实验:准备蜡烛、水、空盆,让学生进行尝试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这个实验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可以穿插几个有趣的小实验,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热传递》时可以让学生做如下的实验:
把纸折成盒状,里面装上水放在酒精灯上烧,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不仅纸没有被烧坏,而且水热了。这样的现象会让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学生感兴趣时,趁热打铁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3、通过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实验的效果往往比做练习或者反复讲解的效果还要好,通常小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保持得很久,而且教师知识储备的有限、教学组织、语言设置的不足,导致学生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逐渐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