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观点
2016-06-12
声音/观点
文艺学:区域研究与学科研究毋须非此即彼
我觉得中国研究变得越发空洞,这主要是由于两大潮流:一是课题专门化,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一个个小小的孤岛,它们之间几乎没有桥梁连接;二是学科专门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研究内部,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越来越难相互对话。本质上说,专题化研究生产出了一些像素很高的拼图零片,但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拼装这些零片,装零片的包装盒上也没有拼图全貌的示意图。学科化构成了一种威胁。它可能把不同学科的中国问题专家彼此隔开,制造新的、被学科术语和特有兴趣阻隔的研究孤岛。这不仅抑制了跨学科的研究,也妨碍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总体把握。当然,学科化、专题化的利很可能远远大于弊。显而易见,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中国的方方面面。但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必在区域研究和学科研究之间作出一次性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欧博文(Kevin J.O'Brien).中国研究是应该面向理论,还是应该面向中国?[J/ OL].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2016.3.4.
戏剧:戏剧的假定性与整体性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指出:“一个作品的整个结构,决定于众多因素的极微妙的平衡;所有这些因素,都必须对整个格局起作用,同时又完全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极平静的场面,在另一个平静场面之后也许会显得令人腻烦;而在一个极喧闹的场面之后,就会是个受人欢迎的调剂场面了。前后关系是决定一切的:在恰当的前后关系里,一个几乎难以觉察的手势可能起排山倒海的作用,一句简单的话可能变成最崇高的诗句。这就是戏剧的真正的奇迹,它真正的诗意。”一出好的戏剧,其中的每个场面,每个人物,甚至于每个细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定要在总体的戏剧情境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契诃夫曾经指出, 如果一出戏在开场时出现了一把枪,那么在戏剧结尾时,它就应当打响。荒诞派戏剧表面看来,语言成为了意识的碎片,情节也没有了环环相扣的逻辑关联,人物的性格也没什么发展,这是不是就说明这类戏剧没什么完整性可言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对于《等待戈多》,尝试一下,去掉剧中的一个人物,或减少一个场面,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这个戏出问题了——内在的节奏无从谈起了,原来的意味丧失了。
——宋宝珍.戏剧的假定性与整体性[J].戏剧文学.2016(01):96-101
原创戏剧出经典需要内外兼修
原创戏剧作品不能只图一时风光,而应该追求一种艺术规律之内的“经典性”。这对创作者的考验是双重的,首先是深刻挖掘情感内涵和思想哲理,同时还要在艺术表达上体现出那些深刻挖掘的成果。为此,创作者就要拷问自己:创作一个生活中或历史上的人物, 应该如何理解他丰富深厚的生命内涵;应该如何思考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真正的价值意义;这个艺术形象里能否蕴含超越表面生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怀;在舞台表达中能否展现更强大的创造想象力;能否通过有创意的、整体性的舞台艺术形象触动观众的情感、震撼观众的心灵;进一步说,能否有意识地追求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采;能否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我们民族戏剧的神韵,由此而逐渐形成一种植根在中国文化艺术土壤之中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创造,等等。
——王晓鹰.原创戏剧出经典需要内外兼修[J].中国文艺评论.2016(01):08-10
美术:批评变得无处不在却又无足轻重
自从网络博客迅速转换为自媒体之后,批评变得空前便捷,涌现出了大批写手,批评的声音变得驳杂,批评的标准和素养变得多元,资历不再重要。每个敢于发表意见的人都成了批评家,都能自由地指责他人,以致批评的声音如同大众超市推销产品的喇叭声让人应接不暇。鲁迅时代的批评同当下的批评相比,在规模和烈度上,已经不是小巫见大巫的区别,而是天壤之别。网络批评和专业纸媒发表的各种意见,相互对立和抵消,批评变得无处不在却又无足轻重,因为矛盾的信息近似没信息。这个在短期内暴发的批评声势,作为历史的进步,是以批评的低效为代价的。
——彭德.批评软了吗?[N].中国美术报 2016.02.29.
音乐: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定位的思考
以“理念”“视角”与“方法”为着眼点的中国音乐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定位列为第一议题,反映出学界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学科构建的迫切性。阐释项阳和洛秦近年来研究成果中的中国音乐文化史广义文化特征,认为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史是全球语境中“西学东渐”文化潮流影响的结果,其构建还需要重视“以文教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郭树群.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定位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5(04):21-29.
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旋律音调系谱及其流变之综合研究
1988 年,王耀华在撰写《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时已开始关注本项目,该书第三章“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体系和支脉”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乐系”和“九个支脉”,其必须对各音乐体系和支脉的旋律音调特点作一梳理。囿于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的时间紧迫,这种梳理只能是初步的。但这也成为项目负责人继续研究这一课题的动力。在经过较长一阶段时间的准备之后,于 2003 年申报并获批准立项,本项目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等为基础资料,运用了音体系的层次性分析法、三音列分析法和逆向追踪与横向比较研究方法,对旋律音调系谱及其流变进行研究。
——王耀华.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旋律音调系谱及其流变之综合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6(1):136-137
舞蹈:新世纪中国古典舞理论文献的关注焦点
新世纪以来,关注焦点在古典舞的语言形态、文化属性、美学思考上,更有汉唐舞、敦煌舞、昆舞、梨园舞蹈、唐乐舞、雅乐舞代表作复建等诸多类型的古典舞出现;学术探讨集中在古典舞语言建构的反思上:新世纪头五年的古典舞作品呈现出的语言混杂化、过度技术化、文化标准的丧失带来反思和重提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建设”,而又由于汉唐舞、昆舞等不同类型古典舞的相继出现,反而更促使学术界需要找到中国古典舞那个唯一的“核心”,并尝试将中国古典舞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重新“定位”。
——田湉.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五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6(03):225
2015中国舞蹈学年度热点
2015年是中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从发展势态上看,可谓是呈走向“大舞蹈”观的趋势,在学科发展、理论建构、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等不同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带有诸多新问题,例如舞蹈美育问题、民族舞蹈传承问题、舞蹈教学问题、基础教育舞蹈普及问题等。从舞蹈基础教育到舞蹈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以及教学经验,进一步努力提高舞蹈教育水平。
——王杰.2015年中国舞蹈学热点现象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03):44
学术论坛:恭王府启动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
2016年3月15日,“振兴传统工艺”丙申学术论坛暨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学术研讨会,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的2016年度首场学术会议,由文化部非遗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古建园林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在这个领域中建树斐然、颇具经验的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3月20日,恰逢春分且与“二月二,龙抬头”同日,由文化部非遗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精品展”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当日另有“中国传统年画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同时召开。作为“恭王府乙未福文化节暨春分祈福”系列活动之一,该展览将持续至4月上旬。
——恭王府管理中心供稿
特别策划|2015年艺术话题盘点
栏目策划:本刊编辑部
本期作者
李跃森:《中国电视》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张梦晗: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讲师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陈志音:乐评人
本期文章
2015年电视剧创作述评
2015年中国舞蹈演出盘点
重大主题与四季风景——2015年度国内歌剧概览
责任编辑:雍文昴 李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