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

2016-06-12刘李敏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学

刘李敏

摘要: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观念的偏差、陈旧和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6-01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起,就要想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试想,一个老师唱着走进教室,哪个学生还睡得着觉?课内激趣,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以激情感染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自主学习。课堂要有趣,教学方法必须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

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论述类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过多分析。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类作品,则强调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又如,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如散文阅读,如果强调对美的感受,则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典型意象、独特意境进行审美,并结合自身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心有戚戚焉"是其最佳的学习境界。

2.更新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角色转变

3.1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课堂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况且学生获取知识也已多样化了,许多学生会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阅读到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的多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我们要赏识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一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在学生失败时,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辨明方向,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心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攀登。要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3.2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作唯一,不许学生质疑,不许学生有其他想法。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教研成果不一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没有理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这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3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对于传统课程,教师被排斥在外,其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流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尺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及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授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执行者。

4.科学地给学生留作业,注重思维的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经常抱怨课下作业很多,做不完,甚至很厌恶老师留的作业,以至于出现很多抄袭作业的现象,这是很让老师头疼的事。课下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学会科学地留作业,留有用的作业。不要一下子发好几张卷子,让学生做完后交上来,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们反感,而且没什么教学效果。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工具,这个环节做好了,可以很好地记忆课堂的知识。

作业要适量留,但要精,如在《为学》中,可设置作业――体会相同的两句"子何恃而往"的不同含义,让学生感悟相同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还有阅读练习,做完后,老师不要马上就在课堂上讲解,可以先分组进行讨论,把自己的答案拿出来跟其他学生一起分析,这个过程是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不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题时思考的不足之处,也更清楚了以后要如何做类似的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容易得多,效果也会很好。

5.注重向课本外延伸教学,摒弃以课本为终极目标的思想

老师以课本为依据进行教学,无可厚非,但是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貌似所有老师都达成了一个规定:凡是课本上的东西都是重要的,都是要给学生讲透的;凡是与之无关的都是没用的。这种教学思想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外的世界很丰富,也会给学生增加更多的知识,无形中渗透到语文的学习中去。老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课堂变得有激情和个性,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带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引进些课外的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对语文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实践证明,要想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地方,必须经过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掘好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固然重要,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的评价也会深入探讨,语文的本质性特点也会凸显出来,相信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