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探究、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016-06-12党利峰
党利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4-0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课堂积极性不高,因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中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激发、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又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它能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通过合作探究,讨论总结, 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合作探究提高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1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学生在分小组探究的过程中都要参与进来,谁也不能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自己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
1.2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帮助他们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学生们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现,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分析判断,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的思想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思考。
1.3合作探究有利于课堂及时反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新发现,一些独到的思考,都能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来,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教学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及课堂组织的方向。
1.4合作探究通过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未来的人才一定要有合作意识,要会合作。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碰撞,这一切都依赖于团结协作、并伴随着情感交流而实现的。没有合作就难以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来,没有团结,讨论就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特别是当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相同或相近见解时,便会立即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和欣喜感。而当一些学生遇到疑难或困惑,在小组成员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时,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激和亲近的情绪。因此,讨论法能培养学生协作的习惯,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通过讨论,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提高了学生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兼容并接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
1.5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在班级教学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在表达中修正,在修正中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课堂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教师在使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时必须从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究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师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学生乱成一团,毫无收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懒惰、浮躁、态度不严肃等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呢?
2.合作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2.1科学合理组建探究小组。分组很重要。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能讨论起来,让人人都能活跃起来。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进行"援助"。而当前的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顺应座位"天然生成",顺其自然,而编座位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这样,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
2.2合理设置探究问题。讨论要有质量,首先是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养成学生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2.2.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想,首先是那些体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
2.2.2教师应该选取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学生们接到问题后,分析、论证,研究、讨论,思维一下子动起来了,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在探究中,他们的发言的欲望很高,激情澎湃,思想和思想碰撞,观点与观点交锋,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地完成。如一次研究课上,某教师在执教《荷花淀》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师生一起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本内容后,随即出示问题:妇女们被日军抓住了么?为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探究解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实际上大家早就有了答案,无非一起来表演一下,这样的探究太低龄化,对高中生自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2.2.3问题难易适度。 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无需合作探究。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不宜让学生探究。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们虽然勉强讨论,但难以有什么成果,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白《蜀道难》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隐《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这些目前在学术界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部弄得明明白白,何况学生因为不知道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寓意和情感,更没有诗人那种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反而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2.2.4问题数量适量。一堂课中,用于合作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精挑细选的,能激活课堂,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过多的抛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自然会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于是胡乱地敷衍应付一番,教室里热热闹闹,却没有思考,没有交流,没有对话。
2.3精心捕捉合作探究机会。合作探究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2.3.1先思考后合作探究。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
2.3.2合作探究应安排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学生大面积产生困惑,都急于想知道结论,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思考的动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烈。
2.3.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挈全课、激活课堂作用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需要之前做出大量铺垫式的介绍或引入,学生才能认识到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属于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属于整堂课中心的深化,这样的课宜放在最后。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只有当学生知道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别里科夫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半段。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
总之,合作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我们要大胆地、广泛地采用;但又不可盲目运用,不可滥用。只有真正把握好其科学性,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采用它,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师生敞开心扉心灵交融、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的平台,让课堂合作探究涌动生命的灵性,实现中职语文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