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艺人关德兴演绎广西传奇
2016-06-12远舟
远 舟
爱国艺人关德兴演绎广西传奇
远舟
爱国艺人关德兴粤剧戏装照
关德兴是一个传奇。
作为老一辈粤剧艺人,他的传奇,以及传奇中许多有趣的细节,今天即使你“脑洞大开”,亦难以想象得到。
尤其吸引人的是,有一段湮没70年之久的关德兴传奇,并未发生在他的居住地香港,亦没有发生在他经常活动的广州等广东各地,却是发生在广西,发生在梧州和桂林!
那么,且容笔者一一细数关德兴的广西传奇,而这些传奇,多数来自于他当年的舞台搭档兼老友李少林的亲口讲述,乃是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德兴是谁?”
以往,笔者偶尔与一些粤剧界朋友提及关德兴,多半人的反应是“一头雾水”地问:“关德兴是谁?”
即使在戏剧界,知道关德兴一二的人,亦无非说他是粤剧老前辈,演艺了得,武功厉害,有“生武松”之称罢了。
关德兴,1906年生于广州,家境贫寒。他13岁学戏,先后拜师小生新北、靓元亨。其中,靓元亨为当时粤剧界最为著名的“正印小武”,对关德兴影响最为重要。
初时,关德兴在省港澳巨型班“祝华年”跑龙套,该班有一位大老倌最红,名为靓就。关德兴极力模仿他,一招一式都学得惟妙惟肖,遂自改艺名为“新靓就”。22岁,关德兴自行组班四处演出,一度去往越南,大受欢迎。因其为人正直,洁身自爱,一位越南华侨有感而发,撰联:“无时下伶人积习,有洁身自爱美德”,赠与关德兴。
1932年,关德兴26岁,赴美国三藩市演出,历时两年。其时,有声电影兴起,关德兴在演戏之余还涉足电影。其时所拍影片甚多,尤以演“黄飞鸿”为最,共拍了77部《黄飞鸿》系列电影,被列入当时“健力士”(香港译法,内地译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全球最长的系列电影。
1937年,抗战爆发,关德兴在香港带头举行“献机义演”,出钱出力。1937年底,他再次远赴美国义演,为期两年,筹得款项30余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中国用于购买战机(注:当时一架战机价值12000美元),以此支持抗战。国民党当局对其大加赞赏,赠之锦旗,上书“爱国艺人”。香港“中国妇女救国会”会长何香凝亦赠关德兴精美纸扇一把,题词“爱国艺人,涓滴归公”。
当时,整个粤剧行,享有“爱国艺人”崇高称号者,仅关德兴一人。抗战期间,关德兴所有演出均为义演,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最为辉煌的阶段。
关德兴不仅是当时演艺圈的名人,而且在国际上亦颇具知名度。可惜的是,史书只记下关德兴抗战期间在美国以及香港、广东的义演事迹片段,对其在广西的义演义举的记载,则几乎空白。
以下,是为“补白”。
“谁对俺们最好?只有关大哥!”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关德兴不愿在日寇铁蹄下苟且偷生,偕妻逃往广州湾(今湛江),然后辗转到三埠,在新昌遇上了在中国戏院演出的胜利年剧团,该班班主、台柱为男花旦袁是我。关德兴应邀加入胜利年剧团,并随剧团前往台山演出,接着又到赤坎、鹤城、沙坪、肇庆、都城一带演出。
1942年夏,胜利年剧团进入广西,首先在梧州南华天台献演。
胜利年剧团在梧州的演出比较特殊,每次演出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演出的主要演员除了袁是我,还有文武生余虎臣,武生李少林,花旦陈醒依、倚罗香等,而关德兴其时并不露面。
原来,关德兴加入胜利年剧团后,由于每次登台都是义演,剧团的正常收入因而受到影响,故而每当剧团到一个新地点演出时,他总是迟到几天,就算到了也不声张,让剧团自演自收。等到观众减少、上座率下降之时,剧团就打出关德兴大名,将其应邀加入剧团举行义演的广告四处张贴,街头巷尾传颂的尽是关于“新靓就”、“生武松”“生关公”、“神鞭侠”的话题。顿时,戏院上座率迅猛回升。此为胜利年剧团第二阶段的演出。
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做法,既保证了剧团艺人的基本收入,又实现了关德兴通过义演筹款,为抗日救亡出力的崇高愿望。
所以,胜利年剧团初在梧州演出时,关德兴尚在肇庆停留。大约一个月之后,关德兴到达梧州,他首先拜会时任梧州警察局局长卢英龙、伤兵医院负责人胡能定等。当这两位地方大员得知关德兴的演出宗旨后,大为感动,遂鼎力相助。例如,卢英龙指挥手下及有关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关德兴的演出主张,号召市民慷慨解囊,高价购票,与爱国艺人一道出钱出力,共膺抗日救亡之重任。又如,胡能定为保证义演顺利进行,特派大批伤兵前往戏院维护秩序。
关德兴参演的《哪咤大闹天宫》的演出海报
当时驻扎梧州的伤兵自恃有战功,在街市上动不动就掏子弹、晃手雷,强买强卖, 胡作非为,看“霸王戏”更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关德兴的演出,他们却是罕见的“军纪严明”, 不但不捣乱,不看“霸王戏”,而且还遵守胡能定的命令,尽力协助戏院“维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关德兴的高尚品格之外,还因为他每到一个地方义演之前,必先采买大批药品,第一时间送给当地的驻军和伤兵医院,以示对伤兵的关怀和慰问。义演之后,更是不断地把演出收入捐献出来。
话说伤兵们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们从战场上下来,转入地方,处于“爹不亲、娘不爱”的境地,吃得不好,治得也不好,一肚子怨气。于是,伤兵们便时常三五成群地上街闹事,如用子弹换香烟,吃饭不给钱,还掏手雷恐吓店铺老板。有时候事情闹得过了头,“兵王”(宪兵)便把领头闹事的伤兵抓出来,当街射杀,毫不留情。在大华戏院(今居仁路),就曾有伤兵误占“兵王”的座位,被“兵王”押到台口,当着全场观众的面枪毙。
故而,当关德兴像亲人一样看望、帮助伤兵们,实实在在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时,伤兵们就被感化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待关德兴如兄长。所以,常有操着北方口音的伤兵,在戏院维持秩序时喊叫:“谁对俺们最好?只有关大哥!”
在山城梧州,由经常“为非作歹”的伤兵出面维持戏院秩序,可谓奇观,市民常常不敢相信这活生生的一幕。而戏院的“守闸”(守门员)历来视伤兵为“天敌”,现在双方竟携手合作、配合默契, 可谓空前绝后。
而这一切,均是关德兴高风亮节之感召力使然。
关德兴的义演款项,除了捐给驻军、伤兵医院外,还多次赠予警察局、红十字会留医院、商会、水灾筹赈委员会、学校、乞丐收容所等单位。
“你们去打! 不够打,告诉我,我去打!”
关德兴在台上演的都是英雄义士,在台下亦是一位热血沸腾的好汉,对恶势力从不低头,绝不让步。
初到梧州时,有艺人向他诉苦,说经常遭到当地地痞、恶霸欺负,但又不敢顶撞反抗。关德兴火冒三丈,大声对那些艺人说:“去打,你们去跟他们打!他们有铁尺,你们也要有铁尺。伤了,我给你们药,给你们治;不够打,告诉我,我去打!”当时梧州的那些地痞、恶霸,知道关德兴举行义演深得民心,更知其武功非凡,闻此风声,遂收敛恶行,不敢造次。
关德兴还教导艺人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不受欺负。后来,他看到梧州粤剧非常活跃,同时发现还有不少无依无靠的艺人流离失所,便说:“梧州有这么多戏班,这么多艺人,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公会呢?”
所谓公会,是指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
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成立于广州, 取“八方和合,同结一心”之意。根据戏班的不同行当,会馆设立八个分堂,供各行当艺人交流及住宿,如小生属兆和堂,二花面属庆和堂,花旦属福和堂。其余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则分属丑角、武生、武打演员、接戏人以及乐手。
关德兴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艺人们的热烈响应。于是,在南华天台戏院,关德兴主持召开了粤剧艺人大会,宣布成立梧州八和粤剧协进会,即八和会馆。会馆宗旨是:抗日救亡,团结流散艺人;改革粤剧,复兴粤剧。
大会结束后,随即为筹募八和会馆基金暨为红十字会留医院筹款而举行义演。义演的剧目很多,其中之一是关德兴的首本戏《水淹七军》。
演出盛况空前。
当时梧州的各个戏班全部加盟,除《水淹七军》的关公是由关德兴独自饰演外,其余剧目所有角色的饰演者均来自各个戏班,艺人们你演一段我演一段,争着出台。“棚面”(乐队)一方更热闹,很多坐不上席位的乐手,只要能为义演打上一声响锣,也是倍感荣幸。
据说,这次名为“筹募八和会馆基金暨为红十字会留医院筹款”的义演,艺人数百,场面浩大,前所未有。
广西八和会馆的第一任会长是关德兴。其后,马师曾、薛觉先在梧州演出期间,亦曾先后出任会长。
“为抗日救亡出力,自己苦点,算得了什么呢?”
当时,关德兴义演救亡的影响十分深远,传遍了两广地区。为此,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委托关德兴,在梧州组建一个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剧团,名为“广东省动员委员会戏剧宣传团”(亦称“广东省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同时,任命关德兴为该团团长,上校级别(一说为“少将参议”)。
接受委任后,关德兴即着手建团。团员有来自香港和广州的高飞凤、马少英、马月琼、张远声、李伯秋、陈发,还有来自胜利年剧团以及梧州其他戏班的李少林、锦云天、锦毛鼠、张锡福、袁志光、蒋慧珠、李少卓。这些艺人都是关德兴严格挑选并尽力争取到的。
例如,武生李少林深知在宣传团工作很艰苦,初时并不愿加入,关德兴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作为艺人,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应该负起责任。组建宣传团义演,就是救亡。如果我们只顾自己,那我们的民族感和爱国心都在哪里呢?难道甘愿眼看着国破家亡,去做亡国奴?虽然,在宣传团的生活很清苦,但我们是为抗日救亡出力,自己苦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席话,终于打动了李少林。
又如,有一次,关德兴到大南戏院看凤凰剧团演出的《花木兰》,以便物色演员。在该剧扮演大令官的锦毛鼠(刘天锦)临时加插了一段抗日“白榄”(类似快板),观众反响热烈,全段如下:
“东方甲乙木,日本心太毒,残害我中华,搞到一镬粥;南方丙丁火,日本真太过,同胞齐奋起,抵制日本货;中华戊巳土,日本无人道,侵略我中华,搞到乱糟糟;北方壬癸水,日本攞嚟衰,只要我齐心,打到日本退!”
这段“白榄”虽然与剧情无关,却反映出锦毛鼠强烈的爱国情怀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关德兴寻找的正是这种具有凛然正气的艺人。于是,他设法把锦毛鼠抽到宣传团。
没多久,一个精英云集的三十余人的宣传团宣告成立。而此时关德兴的私人戏箱也从香港托运过来。成立之初,宣传团一边排戏一边义演,剧目有:《千里送嫂》《吕布》《平贵别窖》《水淹七军》《戚继光》《岳飞》《华容道》《武松杀嫂》《神鞭侠》《大侠甘凤池》等,大都是关德兴的首本戏。
在时装(现代)粤剧《神鞭侠》中,关德兴手挥长鞭,将两米外的蜡烛火打灭而蜡烛不倒,使神鞭侠这个人物形神兼备,跃然台上;在《大侠甘凤池》《岳飞》《关公送嫂》等戏中,为表现主人公高超的武艺,关德兴将一把极少人拉得动的强弓,以优美而充满力度的姿势缓缓拉满,令观众惊叹不已。
“关德兴在台上,就好像一座山那样。”
关德兴不仅有深厚的硬派武功,而且还有洒脱的做功及洪亮的唱念。他身材高大魁梧,在台上威风八面,用当时观众的话来形容:“关德兴在台上,就好像一座山那样。”
在《武松杀嫂》中,他出场念完一段英雄白,接着用官话(类似京剧发音)念:“某,武——松——!”如雷贯耳,一时喝彩声、掌声经久不息,关德兴因而获得“生武松”之称。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关德兴所演的戏,都经过严格筛选,其内容多是宣扬侠义或忠烈的,凡与抗战无关且又不能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戏,他一概不演。再者,关德兴历来主张改革粤剧,所以他演戏绝少用“官话”,除非特殊情况,不讲“官话”不足以表现主人公的精神面貌时,才念上一两句,如上文提到的《武松杀嫂》。
宣传团在梧州演出十余日后,因南宁红十字会会长陈寿南频频催请,宣传团遂以身材高大的武生袁志光领头,撑着一面写有“广东省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字样的大旗,离开梧州,乘船直上南宁。出发之前,宣传团发给每位团员灰色、蓝色制服(中山装)各一套,并各发蓝底银字团徽一枚。每逢转场及到一个新地点时,团员们必穿上制服,配戴团徽,加上他们有着如同军队般严明的纪律,故整个宣传团格外引人注目。
宣传团在南宁义演之后,转往柳州、桂林等地义演,其时已是1943年春夏之交。
在南宁义演期间,关德兴曾将他那把演出和练功用的强弓放在戏院门口,若有人将弓拉开,便送“对号位票”10张,否则募捐一元支援抗日。南宁精武会教头徐庭波,听说很多人都对那把强弓无可奈何,很不以为然,亲自去拉,结果也只能掏出一元投进募捐箱。
其实,拉那把弓是要讲究方法的,不然纵有千斤蛮力也无济于事。拉弓前,须扎前弓步,拉时逐渐改扎后弓步,双手胸部齐发力,这样才有可能开弓。在宣传团,能将强弓拉开者除关德兴外,还有李少林、陈发、何奎武(即锦云天)。
在柳州义演期间,同在一城的“万能泰斗”薛觉先前往拜访,关德兴拒不相见。他粗暴地对前来通传的李少林吼道:“不见他,你说我尚未起床!”李少林忙说:“可五哥(即薛觉先)已知你在练功。”
“那你对他说,我不得闲!” 关德兴说。
关德兴如此厌恶薛觉先,是因为薛觉先曾在沦陷后的香港演过戏。其实,薛觉先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他也从广州湾逃进了内地。关德兴不解薛觉先苦衷,以致粗暴相待。
当久候门外的薛觉先听说关德兴“不得闲”时,非常难过,泪水欲滴,呆呆地站了一会儿,然后垂着头默默离去。
“你给我带来了好运!”
在桂林义演期间,有一天,关德兴和李少林在街上闲逛,迎面来了一个美国兵,他一见关德兴就不停地打量。关德兴友好地对他笑了笑,美国兵也笑,又指着关德兴叽哩咕噜地说个不停。关德兴、李少林听不懂,急忙请来一个叫陈超的记者帮翻译。
《霸王别姬》剧照,左一为关德兴。
原来,这位美国兵是“盟军P14飞虎队”(应为“美国陆军第1 4航空队”)的飞行员,原在美国开服装店。当天他认出关德兴身上穿的西装正是他开的服装店制作的,故而很惊讶,也很高兴。在陈超翻译下,关德兴与那位美国飞行员谈得很投机,结为好友。
一天,美国飞行员请关德兴、李少林、陈超三人到咖啡厅聊天,刚坐下不久,飞行员就接到作战信号,他立刻带上关德兴等人,驾车赶回机场(秧塘机场),迅速驾机上天。在山洞指挥部的雷达显示屏上,关德兴等人看到一架日机被击落了,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被那位美国飞行员打下的。
空战结束后,人们纷纷涌向机场,去祝贺那位美国飞行员。但美国飞行员却拨开众人,径直奔向关德兴,一个劲地向他表示感谢,连说:“你给我带来了好运!”当时,击落一架日机是可以获得一笔丰厚奖金的。
美国飞行员很高兴,除了请关德兴等人吃饭外,还包了宣传团晚上的演出。在正式演出前,美国飞行员特地请人编了出戏,亲自参加演出。
这出戏很短,说的是一架盟军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受伤跳伞,当地农民冒着被日军报复的危险,救起美国飞行员, 精心治疗。然后,农民们历尽艰难,冲破日军封锁线,将飞行员送回飞虎队基地。
这戏并非虚构,而是根据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例改编的,美国飞行员就饰演那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
当时,关德兴与美国飞行员的“奇遇”很是轰动,被传为佳话。
1943年秋,关德兴率宣传团离开广西,前往广东,继续在曲江、韶关、英德、清远、四会、肇庆一带义演。
“谂唔到,仲有人记得……”
关德兴在广西的传奇故事,大致如此。他的爱国义举,在同行之中,无人可比。
倘若这篇文章,能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对粤剧、对“飞虎队”在抗战期间这么一段“秘史”的兴趣,则笔者于愿足矣。
行文至此,关德兴的广西传奇可告一段落。再要“补白”的,则是发生在26年前一则轶事。
大约在1990年,笔者曾写过一篇关德兴题材的文章,题为《爱国艺人关德兴与广东戏剧宣传团在广西散记》。梧州一位梁姓老艺人,在去香港拜见他的师父关德兴时,将这篇文章当作见面礼,呈送给他。
当时,关德兴已84岁高龄,读后非常感慨,喃喃地说:“系噉啦,系噉啦,就系噉啦!(是这样,是这样,就是这样了)”
1996年春,关德兴病重。弥留之际,他说:“我一生做人处事,但求问心无愧,应该做的,就尽力而为。自问我一生之中,最有意义的事是抗日救亡,身为炎黄子孙,绝不可以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生命多姿多彩,自问不枉此生。”
同年6月,一代爱国艺人关德兴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责任编辑:陈薇
然后,老人家又自言自语地说:“谂唔到,真系谂唔到,仲有人记得……(想不到,真是想不到,还有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