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桥涵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6-06-11刘建林
刘建林
[摘 要]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桥涵施工;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34-02
桥涵施工技术来源于工程实践,是对工程实践的总结,涉及知识面较广,施工基础知识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施工技术应符合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實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与操作”的过程,这是施工技术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多年的探索與实践,桥涵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得当
“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其优越性,但是对于施工技术来说该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少,学生主动参与少,理解难度大,积极性不高。
(二)多媒体教学问题多
采用PPT课件教学手段后,教学效果有了改善,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单元的设计,视频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技巧,问题的设置,“看视频”与“讲视频”之间关系的处理,这些都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课时偏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太少,实践教学滞后,针对性不强,甚至没有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偏少,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小。
(四)部分授课教师实践经验少,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施工技术强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除了要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规工程实践经验,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到高校教学,没有工程背景。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力学知识应用较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而这些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薄弱点。
(五)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利于技能的培养
很多职业院校的桥隧类课程还在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作业照抄照搬,考试大面积不合格,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与操作”三步骤目标
1.感性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动画和录像,参观认知桥隧模型、产品、设备,参观学习既有桥隧现场,参观学习在建桥梁施工现场等方式,了解桥梁构造,认识施工现场状况,实现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熟悉了结构或结构模型,对事物有了基本的认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就顺利多了。教师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单元中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既培养学生想问题、提问题的意识,又加强了教学互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理解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难点解决了。
3.实践与操作
通过案例教学、举办任课教师专题讲座交流心得、桥隧模型制作或竞赛、桥隧知识竞赛、标准图识读与计算、小桥涵的测量放样、脚手架搭设与拆除、钢筋骨架绑扎、预应力张拉模拟等方式,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考核,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标。
下面,以“认识梁式桥断面类型和特点”为例说明如何实现三步骤目标。第一步,课堂看桥梁截面图片,介绍梁片组成,在实训基地或者施工现场参观,详细观看桥梁结构,拍各个部位照片(包括上部、下部、支座和桥面系),课堂再次讲解所拍摄的梁片照片,以“三看”实现感性认识。第二步,看已经熟悉的照片,介绍铰缝的作用、横隔板的作用,介绍空心板、横隔板、翼缘板的连接方式,介绍截面的特点,实现理性认识。第三步,独立识别截面类型、构件名称及作用,课堂或课余制作空心板、T梁、箱梁模型,也可在桥梁构造介绍完之后制作整座桥的模型,实现实践与操作。连续梁桥是理想的施工现场,所拍摄的照片可以贯穿构造、施工全过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条件允许的话同一个施工现场可以去第二次,随着施工的进展,学生收获更多,理解更深。三个步骤目标可以在一节中实现,也可以在一章中或者若干章乃至课程结束后实现。
(二)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
以上方式、方法应及时安排在对应的章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穿插进行,感性认识的效果才会显著,动手实践的难度才会降低,学生的技能和兴趣才会明显提高。认真钻研这些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课课时,增加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片、施工动画和录像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枯燥的专业知识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增加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尤其是立体感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的三维动画更好地揭示了桥梁的构造和施工原理,提高了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2.视频形式有图片剪辑、动画、录像和动画+录像四种,效果较好的是动画和动画+录像,其中动画+录像效果最好,因为动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很好地解释施工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现施工工艺流程,而录像往往做不到,所以筛选和编辑视频资料尤为重要,不能一味地链接播放,而应注重技巧。
3.带着问题看视频,及时讨论和解答学生看的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不能积攒问题,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压力。看视频更要讲视频,以观察和提问的方式活跃气氛,及时了解学生认知和掌握程度,甚至有必要重复看和讲,这样课堂效率会更高,学生接受情况会更好。
4.多媒体教室光线相对较暗,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瞌睡,视频持续时间不易太长,不宜超过10分钟,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所以视频就经过精心筛选、剪辑,灵活应用。
5.多渠道学习。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课堂或直接将多媒体课件、动画、录像拷贝给学生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生应补充或复习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应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补充或复习专业基础,攻克教学难点。以力学为例,监理、造价、养护等专业没有开设力学和结构设计课程,有必要及时讲解各种内力和预应力等内容,道桥专业开设了力学课,但对内力和预应力特别是弯矩不能灵活應用,所以有必要复习专业基础知识,总结不同桥梁体系的力学特征。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应具备实践经历。上讲台前,教师应去工地实习、锻炼,规定时间下限,或累计实习时间超过一定的天数,学习多种桥梁常用施工方法。二是要求教师每隔2~3年学习、深造至少一次,调查企业、行业需要,充实、丰富、更新理论知识,结合行业动态重新修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改革和优化考核方式
作业照抄照搬、考试大面积不合格、理论比重大的考核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并对课程改革起到限制作用的考核方式亟待改革,考核方式的改变能促进实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采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考核方式和实训方式。施工技术课程考核应主要放在实习实训环节上,考核应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作业、对动画和录像的认识、参观实习收获、仪器操作、各种试验、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体会桥隧模型制作、模型竞赛,桥隧知识竞赛、标准图识读与计算、小桥涵的測量放样、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钢筋骨架绑扎、预应力张拉模拟等实践环节的各个方面。在每一个实践环节上精心设计题目,控制题目难度,以有利于培养技能为原则来设计考核方法,及时、有针对性地巩固实训成果,这些内容具体,目标细化、明确,就是所谓的“化整为零”。将每一次的考核内容装订成册,全部归入实习实训报告中,最终以完成实习实训报告的方式全面反映实训过程、考核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集零为整”。这种方式体现了及时、针对、动手、应用和难度低的特点,同时克服职业院校学生自控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够的弱点。
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以此促进教学相长,例如鼓励教师考证,参加培训,能独立完成各个实践环节。
(六)优化教材,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高职院校的桥涵施工技术课程分为四块:桥梁构造、施工基础知识、施工方法和质量检验。桥梁构造(桥梁组成、类型、桥面系、梁板截面和特点、支座、不同体系梁桥受力特点、拱桥类型、构造、墩台构造、涵洞构造、桥梁设计基本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施工基础知识(常用设备、模板与支架、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是施工方法和质量检验的基础,各种施工方法都是由相对独立的施工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的,所以高职院校最好能把施工基础知识单独作为一块,教学重点应放在桥梁构造和施工基础知识这两大块,其中不同体系梁桥受力特点和预应力工程是难点,桥梁构造是重中之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施工方法的重点是梁桥预制装配式施工、有支架就地浇筑施工、悬臂法施工、浅基础施工、钻孔灌注桩施工和涵洞施工,其中悬臂法施工和钻孔灌注桩施工是难点。质量检验最好能贯穿到施工基础知识和施工方法中。
围绕高职教育“适用、够用”原则,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对桥涵施工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教师更加自信,学生更加积极。同时,此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少,今后,应结合精品课程的深入开发,不断完善和量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衔接和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运周,王勇.桥涵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6):2.
[3]祝江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4]朱建国.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2013(11)
[5]祝彦知.土木工程施工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