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下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法创新实践探析

2016-06-11李丹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项目教学法网络时代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作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政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对于高职而言,此次改革既要遵循思政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也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的特殊规律,还要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宏观角度来思考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从项目教学法的角度,探索高职思政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项目教学法

中国的职业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而蓬勃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培训中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等教育。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归根到底,其首要任务还是教育,对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对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高职而言,育人,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公民基本素质、社会责任、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规范,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显然,这不是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级教育机构可以办到的,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的多方联动,更需要每一级教育机构,每一门课程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例如报刊、杂志、书信等传统媒介已经被IBOOK、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所取代,并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直观、开放的新媒体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信息,或辩证或偏激、或宽容或刻薄、或正面或恶搞,不断冲击甚至重塑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三观”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无疑是给作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带来的挑战

1.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迎来它蓬勃发展的春天,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量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无论是社会、企业、家庭还是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可度并不理想。根据新浪网数据显示考生中有56.3%的人认为“高职学历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升职机会少”而不愿意报考。而愿意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目的性较强,一是录取分数相对普通院校而言较低;二是奔着好就业的专业技能而来。简而言之,门槛低、好就业,而这也往往是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杀手锏。

2.对思政课程的漠视。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等。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奉行实用主义至上的理念,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部分学生甚至在走进教室前就有了抵触和排除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抬头率低、心不在焉、学习主动性不高等。

3.对传统教学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还是以理论授课为主,虽然思政课教师也根据学生情况不断创新和调整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思政课教师使用PPT、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却起效不大。说到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一个单向传送的过程,教师“自娱自乐”而学生“不闻不问”,这与学生在网络时代所感受和喜爱的多向沟通相差甚远,无论是电脑还是智能手机,只要拥有一个信息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帖子,写微博,刷微信,聊天游戏,天南海北。所以,在网络时代下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二、网络时代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带来的机遇

1.重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理念。思政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直接针对于行业岗位,但又是每个专业、每个岗位、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面对多元的社会现实,也面临着理论疑惑、道德困惑和价值抉择的纠结点,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高职思政课程,其教学也就必须要紧密贴合现实生活,直面大学生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给予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解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还要紧密贴合高职实际。高职,是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也就是常说的“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对教什么、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首要解决的就是其教学实效性,其教学理念也应该从基于“知识本位”设计转换成“能力本位”,进而将学生的“认知体系”逐渐向“信仰体系”转化,促成知行合一。

2.改革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很显然已经不适应于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也更加脱离了高职“能力本位”的育人模式。所以,必须要改革高职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打破知识本位的教学体系,突破传统课堂,舍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单项传送的教学模式,让在网络时代中习惯并喜欢自由、平等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和发言交流的平台。同时,要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化单向为多向,变客体为主体,紧密结合专业技能培养,迎合高职特色。

三、网络时代下项目教学法与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

1.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它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欧美国家和我国香港特区得到了广泛运用。而注重意识形態和道德教育的思政课程,要着力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从认识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不同层面,通过道德自觉意识的唤起、道德自强力量的感召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有效激发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根据教学目标,贴合高职特色,寻找项目,分解任务,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一个个项目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教、学、做”的循环提高中完成经验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增强课程学习的源动力,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深刻,让能力的增强变得持久,让素质的提升变得综合,这就是项目教学法。从而通过项目教学法实现从感化到内心,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提升和跨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升华的最终目标。

2.项目教学法的科学性。

2.1项目结合专业,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要求,学校在育人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师范专业更注重师德教育,医护专业更注重医德养成,而会计专业则更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也应从不同专业特点出发,寻找和设计结合专业特色和育人要求的项目,让项目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通过项目,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不同专业所需知识、能力,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例如,以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的道德教学中,就可以以结合《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职业》等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分解项目任务,结合相关道德规范,提升高职学生的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赢局面,让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

2.2项目结合生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同时,项目的设计还要贴合高职学生的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多元且多变。思政课程所设计的项目,要牢牢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大学生的一天”、“寻找校园青春榜样”、“昨天、今天、明天——解读社会发展”等项目,重现生活场景,解读社会舆论,从而引导正确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道德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实现知行合一。

2.3项目结合活动,增强道德力量的感召。思政课程的课堂是有限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也不能局限在教室,而要通过第二课堂,拓展项目的空间。紧紧依托高职院校的团委、学工等学生活动的相关部门,设计和开展项目活动。例如,结合每年的雷锋月、五四青年节、“12.9”纪念活动等学校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来设计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可以丰富项目的类型,通过资源的整合,提升项目档次和规模,增强道德力量的感召,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3.项目教学法的有效性。

3.1项目实施前精心设计。这里所说的项目,并不是把过往常规教学中的案例、视频、图片、音乐等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要根据项目主体而重新设计和筛选。重新设计的项目不仅要满足上述的科学性原则, 还要有效、实用,满足高职“能力本位”的育人要求。当然,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其项目的设计,肯定跟专业课程的项目设计不同,专业课程的项目是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它是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的一项具体工作。而思政课程,是要通过项目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与专业结合,又贴近生活。

3.2项目实施中控制引导。项目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参与,有所感悟和体验,而关键的则是,要把这种感悟和体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行为,并指导自己的生活。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控制项目节奏,及时引导,在学生实践参与的同时,辅之以精彩的讲解分析,通过老师的点拨和案例,实现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老师的间接知识的有效连接,相互促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事半功倍。

3.3项目实施后总结评价。专业课程的项目,以实际工作的开展而开始,以工作的完成而结束。而思政课程,肩负着价值引领的课程属性,其项目的点睛之笔则在于项目实施后的总结评价。学生通过主体实践,参与项目内容,通过教师在项目进程中的控制引导,领悟项目意义。可仅有这些内容还不够,思政教师必须在项目实施后,进行总结点评,将具体项目任务升华到思想认知和价值层面,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和现实生活,寻找差距,规范行为,树立科学的三观,顿悟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灵魂,养成职业道德和素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耐黎捷,等.新时代 新媒体 新方向——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2]田光灿.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3]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6).

[4]刘从富.建设新时期高校党建网络阵地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1(8).

作者简介:李丹(1984—),女,四川彭州人,硕士,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青年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CZY40.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项目教学法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探析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flash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课程中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