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矛盾调查及对策
2016-06-11范灜立
范灜立
摘 要:高校师生矛盾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大问题。矛盾种类多种多样,有管理矛盾、权益矛盾、利益矛盾、学术研究矛盾、相互侵犯人身权利矛盾等。矛盾成因复杂,学校和教师、学生、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要化解矛盾就要正确看待矛盾,学校应率先表现出化解的诚意,教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只要几方相互配合,师生关系会逐渐暖起来。
关键词:高校 师生矛盾 调查 化解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收费教育成为常态,这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普及高校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师生关系恶化等。前两个问题是显性问题,容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关注,而师生矛盾是隐性问题,如果不出现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一般很少有人会深入研究和关注。正因为此,它的隐患才比其他问题更大。
我国从孔子开办私塾至今,历经2400余年,师生关系总体一直是稳定的。孔子弟子曾皙描述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既是礼治大同的社会理想又是师慈弟子恭的师生关系;民国时期的师生关系如同“大鱼带小鱼”,老师就是旗帜,登高一呼,学生影从;90年代以前,师恩大于天,老师不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还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辛勤不辍的园丁;但到了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师生关系是否依然?从近些年不断曝光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端倪,高校师生间已然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虽努力地隐藏在和谐的外衣下,但如同纸永远包不住火一样,表象永远也掩盖不了实质,与其讳疾忌医不如防患于未然,忍着痛将伤疤揭开,割去腐肉,对症治疗,为痊愈创造条件和机会。
二、研究方法
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课题组采用了综合性的调查方法: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电话调查等。分类统计各类调查结果,然后汇总分析,得出理性和相对科学的结论。
三、研究数据
本次调查,课题组共收到网络问卷892份,其中有效卷781份,有效率87.5%;在不同层次的3所大学各发出调查问卷80份,全部回收,有效率100%;分2次共座谈40人,有效率100%;随机电话调查230人,配合调查105人,有效率45.7%。问卷调查全部为在校大学生,座谈全部为高校教师,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参与人包含各类教师、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待业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各类媒体人员、各类企业人员、退休人员等8类。从以上数据看,课题调查既有点又有面,重点突出,覆盖面广泛,调查结论应该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四、研究结论
1.师生矛盾已成为影响高校声誉、教学质量、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问答中,“师生矛盾冲突”高居榜首,占所有选项的83%;关于“影响高校声誉的主要因素”问答中,“师生矛盾冲突”排名第二,占所有选项的41.4%;关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问答中,“师生矛盾冲突”排名第三,占所有选项的9.8%。由此可见,高校师生矛盾已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广为诟病。也许,在某一所或某几所高校,师生矛盾并不突出,你会认为调查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事情往往这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是当今网络社会,负面新闻不但传播速度快,还会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如果大家的眼球总是被这类新闻事件吸引,大脑总是被冲击,说还会注意认为没有师生矛盾的高校存在?
2.师生矛盾多种多样。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师生矛盾种类的调查题是开放题,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细细归类,大致有五类。
1.管理矛盾。這类矛盾最普遍,且主要集中在高职大专院校,尤其是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大专院校。据分析,可能和以前中专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有关。从这类高校的贴吧中可轻易搜索到海量的对学校管理措施不满、对老师、辅导员管理方法不满的帖子,而且跟帖众多,态度还高度一致。例如:某高校学生对学校不让随便出门买饭不满,个别人与门卫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跟帖喝彩声一片;某高校偷拍学生在校园、食堂、图书馆过分亲热、穿着过分暴露的照片,并在宣传板展出,引来骂声不断等等。
2.权益矛盾。这类矛盾越来越普遍,既表现在学生为争取权益而与校方或教师产生矛盾,也表现在教师为争取权益而与学生产生矛盾。学生个性越来越独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在维权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冲突在所难免;随着学生反抗意识的增强,管理难度的增大,教师也逐步从圣坛上走下来,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与学生发生冲突,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例如:前几年,某本三高校打着本市另一知名高校的旗号招生,但当学生毕业时,拿到的却不是知名高校的毕业证,学生为了维权,于是大面积罢课,甚至与管理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最后达成所愿;某国家级艺术院校教师发现自己课上的许多学生,不认真听课,玩手机、睡觉、聊天,而且软硬管理手段都无效,一气之下,破口大骂,甚至在网上发一篇语言激烈的讨伐檄文,引起网络热议。
3.利益矛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这句被批判很多年的话,如今已经成了某些人的人生信条。为了自己的贪欲,什么师友,什么兄弟,衡量的尺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这些年,高校师生间的利益之争,也已司空见惯。某高校博士生导师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为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和科研经费,竟让自己的博士生连续读博读了7年,学生敢怒不敢言,只能将怨恨埋藏在心中;某高校硕士生导师利用硕士生做研究,答应给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到最后报酬大大缩水,学生怒将老师告上法庭。
4.学术矛盾。学生抄袭老师成果,老师剽窃学生成果,学生为了学术成名不择手段攻击老师,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脸面,打压学生的学术观点。这是近些年常常看到、听到的闹剧。很多硕士、博士在校期间都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研究岁月,但千辛万苦研究的成果,有几个能署上学生的名字?某著名高校学生发表论文,阐述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大肆攻击知名专家,其导师感觉脸上无光,公开发文与此生断绝师生关系,引来非议如潮。
5.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利引发的矛盾。“师生平等、互敬互爱”是写在规则里的文字,理论上行的通,但现实生活中,学生与老师永远不可能平等,这是各自的身份决定的。在地位上,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在任务上,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这就决定了学生永远都处于劣势,身处劣势不等于甘愿任人摆布,所以,当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利和优势地位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时,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某高校计算机考试,不知出于何目的,教师竟要求无论男女全体同学全裸参加考试,在教师的威逼下,学生屈从了,但随后学生群体爆发了,老师受到应有惩罚;某高校教师以论文辅导为幌子,性侵女学生,遭学生举报,锒铛入狱。
3.师生矛盾成因复杂。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下转封三)(上接第220页)阅书籍资料、请教专家等途径寻找师生矛盾成因,通过归纳,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
3.1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原因。(1)高校的办学诚信缺失,和依法治校观念的缺失,是导致权益矛盾的主要原因。学校不兑现招生承诺,导致学生权益受损;学校不依法按规办事,一事一政策,触犯了学生心中的底线。这些都可能招致群体性矛盾。(2)学校或老师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有些管理制度与时代脱节或死板僵硬、缺乏人性化是产生管理矛盾的主要原因;学校管理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管理”心理,从而忽略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再加上自身个性与不良情绪,往往导致突发的管理矛盾。(3)教师师德的缺失与综合素质的低下是产生侵犯学生人身权利或不尊重学生名誉权利的主要原因。个别教师凭借手里的权利吃、拿、卡、要,甚至知法犯法,走上犯罪道路,虽只是个别现象,但青年学生容易以点带面,对整个教师队伍产生偏见。(4)师生法律意识差,自私、狭隘、贪婪等人性弱点克制不利,在学术成果、经济利益取得过程中,与他人事业或学术发展和利益获得产生冲突。
3.2学生层面的原因。(1)高校收费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家长的某些意识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教育交易心理。学生认为交学费就是消费教育服务,而学校提供教学、生活服务是在尽正常交易义务,如果服务不到位或没有提供满意服务,学生有意见、闹矛盾也是天经地义的。(2)学生民主、自由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与教师传统的师生伦理观念产生冲突。学生渴望与教师平等待遇,而教师希望继续延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中国传统伦理,这种思想上的冲突,肯定会表现在行动中。(3)大学盲目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尤其是德育素质的下降,这给管理和教育都带来一定的冲击。在学生总数不增甚至下降的前提下,招生数量的增长必然导致录取分数的降低,中学阶段部分学习意愿不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思想、行为有一定偏差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队伍,为师生矛盾埋下隐患,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4)学业压力导致的学生的应激情绪化,也是师生矛盾的一个重要成因。学业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学业上的暂时性挫折,可能突然激发学生的反抗情绪。
3.3社会层面原因。(1)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在择业、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大学生会自然的将不满情绪发向培养了自己的母校,极端的甚至产生仇视母校心理。(2)社会舆论对于师生矛盾几乎一边倒的错误引导也加剧了师生矛盾。现在,很流行一种现象,只要高校一有负面新闻,社会舆论马上开始攻击我国教育制度,攻击高校教育,攻击高校教师,这种导向无疑会给在校大学生发出混乱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
3.4对师生矛盾发展趋势普遍较悲观,对化解矛盾的努力较乐观。在问卷中,关于“高校师生矛盾发展趋势”问答中,52.7%的受访者认为“师生矛盾会继续加剧”,25.9%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只有21.4%的受访者认为“师生矛盾会逐步缓解”。这说明社会对师生矛盾发展趋势普遍较悲观。课题组分析,这可能和网络等新媒体不断爆出的师生矛盾案例对社会心理的反复刺激有关。最后一项问答是关于人们对于化解师生矛盾信心的调查,“如果国家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你认为师生矛盾会逐步缓解吗?”68.3%的受访者选择“会缓解”,17.5%的受访者选择“不好说”,只有14.2%的受访者选择“不会缓解”。这说明社会对于国家化解师生矛盾的努力持乐观态度。课题组分析,这说明社会对于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信心。
五、化解师生矛盾的对策
1.正确认识高校师生矛盾。要化解高校师生矛盾,必须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矛盾的现状。我们要看到当今高校师生关系主流是和谐的,但个别教育层次和部分高校师生关系恶化,师生矛盾凸显也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现状。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几方应正确对待师生矛盾,不能將矛盾扩大化,也不能对师生矛盾视而不见,应从情绪化、偏激化转向冷静理智多角度分析矛盾成因,共同面对矛盾现实,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的方法。
2.学校转变管理思路,改善管理方法,人性化治校。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社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师生矛盾冲突中,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大一些。且不论这种共识是否正确,从另一角度分析,这种共识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化解师生矛盾的突破口——从学校入手,寻找化解的方法和思路。学校要首先要调整自己高高在上的管理心态,认真反省自身管理上的不足,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要探索多元化管理办法,认真揣摩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再就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社会和学生感受到诚意。
3.加强家校沟通,加强师生沟通,预防误解与对立的产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不要一出问题和矛盾,就先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处于愤怒和疯狂中的人是做不出理智判断的,情绪化语言和过激措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误解加深,态度对立。不是任何事情都能用非此即彼来定义。校方和家长,老师和学生,甚至还可以邀请社会热心人士,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一谈,都开诚布公的讲一讲自己的心声,摆一摆自己的难处,听一听各自的诉求。然后,再试着换位思考,可能就不再执拗于自身,而变成了彼此包容和理解。
4.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太平日子过久了,就容易心生懈怠,思想教育松懈了,就容易滋生不健康的想法。高校是我们党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前沿,是科技、思想、人文、管理成果的发源地,而教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师德教育不能松懈。2013——2014年,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很好的举措,师德教育要常抓常新,要让师德缺失的教师猛然惊醒、悬崖勒马,让心生懈怠的教师红脸出汗,心生畏惧,让还没有把师德修养放在心头的教师自鸣警钟。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困难的、长期的工程。这些年,高校一直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成效有待观察,究其原因,恐怕重口号,请举措;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是关键。如果真重视,那就把德育教育放到和学业考试、毕业论文过关、学历学位取得一样的高度对待,效果还能不显著?
5.诚信治校,依法治校。诚信乃立身之本,法律和规矩乃治校之要。学校要把承诺和管理放到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按规矩办事,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的学术与科研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还能得不到保障?
6.教育管理部门应秉公处理。处理师生矛盾,教育管理部门很重要,正因为重要,也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一头是自己管理下的单位、干部、职员,一头是社会舆论和庞大的学生群体,有时还要承担上级的压力和人情的围攻,一时不慎,就可能成为架在火炉上烧烤的活禽。本着教育育人的原则秉公处理,这是解套的唯一办法。也许,会有一时的被动,但公道自在人心,时间检验一切,再加上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宣传工作,相信,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切忌情绪化处理,更不能让社会舆论和上级压力左右,那样只会为以后的工作埋下更大的隐患。
7.家长、社会舆论遇事要冷静、客观。现在似乎很流行“医闹”、“校闹”,因为这些人认为“闹”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有时候,一些用新、奇、怪、热闹博取公眾眼球的媒体再添油加醋的一宣扬,矛盾会越来越尖锐。近来,国家出台措施,加大了打击“医闹”的力度,我想,打击“校闹”的措施还会远吗?遇事要冷静,分析要客观,不能形成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就武断的认为是某一方的责任,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近期,网络上舆论翻转的案例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六、结语
“师生”本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群体,听起来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今天以这种冰冷的方式研究这种“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磨掉尖锐,消除隔阂,让师生关系再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