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构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6-10杨郑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小华品德家乡

杨郑杰

摘要: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树人的人。教师是儿童成长成材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职业需要你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心,永远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尤其是在品形教育中,更是要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的人格,爱护他的自尊心,要公正平等地对待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用爱去呼唤他们,用心去沟通他,让学生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他身边处处充满着爱,处处充满着友善,从小就根植感恩之心。

关键词:爱;教师爱心交流;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35-02

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是树人。”教师是树人的人。农艺、园艺、劳作等是劳动,需体力、辛苦。树人是更辛苦的劳作,是精湛的艺术。作为儿童成长的启蒙老师,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们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爱心,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爱心,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操着心口如一的语言,不求回报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授人以渔,传播授业,让一个无知的学童,成长为有用之才,路漫漫需教师精雕细作,尤其是在品行教育中,更是要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的人格,爱护他的自尊心,用爱去呼唤他们,用心去与他们沟通,让学生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他身边处处充满着爱,处处充满着友善。爱是人的最高境界,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也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的中介点。因此,教师必须从爱入手,从情感入手,构建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愛促情,导入新课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行为能力,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时期,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由于行为和社会经验不足,孩子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只凭自己的喜爱或个人行为的习惯,做出自己的选择,不管对或错误的,因此孩子情绪、情感易变性极大。如果他们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的冷漠眼光。得不到教师或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想撒娇得到一点爱都难于满足,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烦、消极,甚至叛逆的情绪。更甚者故意不与教师或父母沟通,与教师或父母作对。一脸老夫子的形态,师道尊严式的高高在上,像学生欠你一样,学生在惊吓的心态中接受你的传道授业,效果可想而知。如何与学生贴近,笔者认为,教师上课前一个笑脸,一句亲切的问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语,谈一谈学生在校期间的想法和一些要求,课前开展“心灵之约”、“说说心里话”等贴近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相互之间的交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就在无形之中搭起。课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铺垫,教师带着对学生的爱,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欢喜,一堂由爱促情、教得真切、学得认真的学习生活将贯穿课堂始终。

二、以爱感化,让学生在理解和尊重中认知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如何构建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呢?爱心是道德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指挥棒,有了爱这一中枢,个体人的行为准则就贴近社会,为社会服务。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现时代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几代人围绕着这个传宗接代的掌上明珠,造成了幼小的儿童生活空间小,没有沟通的儿童伙伴,养成了自私且维我独行,对身边的事和物,都是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评判,恶习较多,因此教师要给他更多的爱,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那颗脆弱的自尊心。让学生与身边的同学谈心,开展一些换位思考活动,让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从小树立爱心,树立宽容之心。如:在教学《家乡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学生自己家乡的陋习和可爱的地方,有的学生可能把自己的家乡说得一无是处,有的学生可能把家乡说成是人间的天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学生从自己的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古今变化,体会到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爱家乡、爱生活。通过家乡居住条件的变化、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穿着与饮食的历史递进,多层面多角度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家乡的不断进步,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对家乡的新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延伸到更高层次的热爱。由爱促情,由爱促行,学生在爱的学习中感知对教学知识点的认知。也可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教育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譬如开展爱的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

三、以爱引思,丰富教学内涵

从利用书上的知识点认知吮吸书上知识,再从书中的认知回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现实生活,更重的是在生活中体现教育的价值。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生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也只有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而实际的生活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中的心灵,触发学生从小树立是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确立他们心灵深处的爱心,也就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是在儿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程设置是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教材设置过程中,编者大量参考了现实生活的事例,但它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教材内容的设置在于它的教育意义高于生活,是对儿童现实生活事例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爱引思以爱促情,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温柔敦厚的一言一行、亲切友好的一举一动、慈祥善目的眼神表情,让学生沐浴在爱的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使教师、学生、书上知识融为一体,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有话好好说》这一主题活动时,笔者安排一个小品表演:“小华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小华想看电视,他爸爸要求他去看看课外书,小华不肯,小华爸爸没同意他看电视,还打了小华。”针对这个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同学们讨论的结论是小华和爸爸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小华硬要看电视不行,爸爸的教育方法过于粗暴,六年级学生有自尊心,有自己的看法。有了这个结论后,笔者就让同学们试着扮演小华和小华的爸爸,进行展开讨论,如何处理这一事件。结果很成功,这些“小华和小华爸爸”教育方法,让“小华和小华爸爸”深受启发和教育。通过学生表演,让学生自己真实地感受到体验到:小华的任务和小华爸爸所需要的教育方法。整堂课中教师讲得少,但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愛活动,构建学生行为的转化

“行”是在“知”的基础上,是把“知”作为依托,如果没有对“知”的认知,“行”无从说起。教师必须在学生知情意的基础上,才能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每个人的良好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说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一堂课一个讲座,一场活动,只起到点滴的作用,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巩固,是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共同承载的实践教育。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把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乐趣,实现品德教学的升华和延伸。

如: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主题时,教师在上一节课拼地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我国的物产资源,开展“寻宝”活动,看看每个学生所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丰富资源,哪位学生收集得多,比一比哪个省的资源最丰富,认识我国的世界之最,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地大物博。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春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使学生在认识大自然中慢慢体验到对大自然的热爱,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使爱延伸。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而感恩的中枢是爱,由爱指挥人的中枢,指挥个体的人开展系列的活动。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的美好“善根”、心灵深处的爱。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开展爱的教育、感恩教育,并把此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小华品德家乡
遇见小华妈妈
偶像与起床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品德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