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改革浅议
2016-06-10陈凡
陈凡
摘要:地方高校现有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英语人才的价值取向,具备技术主导性,使其课程设置及内容指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培养学生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等。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95-02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5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探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创新性。为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人才,本文试就大学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的开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英语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外语教学存在五个“不适应”:“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复合型人才。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应用性、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据国家外文局调查,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可以说,我们现有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英语人才的价值取向
《意见》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针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它应当与单纯从事外语语言文学研究、从事西方文化的推广等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同;应当与综合性大学面向境内外培养高端人才的目标相区别;应当着力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握此定位,能够比较精准地确定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养。
应用技术型英语人才也是英语+某一专业培养出来的,称复合型英语人才。基于地方高校的硬件设施差、双语师资力量弱、区位优势不强的特点,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上应扬长避短,实事求是,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的专业,努力培养出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但是,改革万变不离其宗,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核心是英语人才,而不是某一专业人才。失去了这个根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又丧失了其英语功力。
三、构建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具备职业导向性,使其课程设置及内容指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当前,企业和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侧重实用性。国内需求量大、人才紧缺的是翻译,因而从职业导向性的角度来看,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质量堪忧,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其次,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具备技术主导性。由于应用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技术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因而,是否获得职业技术技能,就成为应用技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应用技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僅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需占有较大比例,而且英语专业技能也应与知识和态度的选择相匹配。必须培养学生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
再次,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迫切改革的是大学英语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相对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和缺乏适应性的现状。这种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虽然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且多年来也有不少变革,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以理论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表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发展脱节的弊病。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高校助力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是高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争取地方对高校加大投入的最有说服力的举动。具体到英语专业,应该以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的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性教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
最后,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模式多样的原则。课程模式是课程结构外在的组织形式。内涵相同而模式不同,课程的功能便不同。在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时刻抛弃陈旧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无价值的课程内容,把新的设计思想和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渗透于课程之中。应该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体差异,走课程模式多样化道路,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
四、从三个维度构建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1.适应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劳务市场接轨的需要。不断瞄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英语人才规格日益提高的要求,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等各个方面实施应用技术型的课程改革。社会进步对英语人才的知识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现代化企业中最需要的是既有英语基础知识又有较高应用能力的人才,而这样规格的人才恰恰是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所较难培养的。所以传统的学历教育、改良化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等级标准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岗位需求。因此,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就要研究职业岗位的具体功能、作用及完成工作所必需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必备的语言知识等。在思想观念上摆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约束。
2.增加非英语专业知识模块,适应毕业生在企业(行业)就业的需求。课程是确定教育活动及其内容的系统方案,规定了教学内容及其组织安排。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做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规定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两类核心课程。这两类核心课程的设计依然是从单纯语言文学专业的角度出发的,没有融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更没有考虑作为专业方向去努力。尽管英语教学中的资料也涉及各学科的内容,但不系统不完整。但是,高等院校毕竟不是职业培训所,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不能只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还应注重英语专业人才的人文修养,提高其思辨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英语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其事业发展后劲。
3.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课程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即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与基础教育、研究型教育、高等科学教育的课程有共通之处。但是,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的特点上应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型教育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行业、专业或者工种等职业方向的要求,因而应用技术型教育的课程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应该明确地指向培养对象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培养规格要指向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商务活动强调人实际的商务沟通能力,能否用最准确、清晰的商务语言来与老板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生在职场上成功与否。因而,应当巩固学生扎实的英语功底,加强管理、贸易、法律、财会等显性商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使其具備一定的商业知识、商务技能、商务背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综合素质也较为优秀。
新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在高校职能新拓展、90后大学生新特点、教师队伍情况多样化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对高等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予军.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5).
[2]蔡伟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09,(6).
[3]黄克孝.论职业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1993,(02).
[4]张保.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