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问中实现鹰架
2016-06-10孙静
孙静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是师幼互动的核心内容,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鹰架理论,又名支架式教学,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外部支持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伍德等人认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鹰架,能够使学习者的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师如何围绕“提问”巧妙地创设支架显得尤为重要。
把握提问的节奏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严格地“遵循”教学计划,一股脑地将原本设计好的问题逐一地抛给幼儿;有的教师害怕拖延太久会让幼儿注意力分散,因此一味地追求走完流程,从而忽视了幼儿回答中本身蕴含的价值。其实,教师应该学会沉下心来。
首先,教师要学会适当地等待。
其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给予即时的反馈,如具体的评价、引导以及丰富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对其他幼儿起到一定的强化和指导作用,间接地吸引其他幼儿的注意力。
再者,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回答給予适当追问。当幼儿的表述不清或者回答的方向有助于活动深入时,教师可以灵活追问,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但是,这种方式要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对象,既能兼顾到个体又能把握整体的发展。
创设提问的情境
首先,结合活动目标和内容,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如结合“好吃的糖果”案例,教师就可以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关于糖果的故事情境,例如小猴子想去糖果店买一种糖果。随着故事的发展,逐一地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幼儿开动脑筋为小猴子挑选糖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教师的提问有一条故事主线穿插其中,寓教于乐,更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导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小班幼儿更加喜欢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让问题变得更加生活化,如“爸爸妈妈给你买过什么样的糖果呢”。这样可以削弱师幼之间的陌生感,缓解幼儿紧张焦虑的情绪。
细化提问的内容
教师提问的内容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学有既定的目的以及重难点,因此提问的内容要有所针对。
第二,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同时能够促进幼儿紧密结合自身经验,对问题的探究向纵深发展,紧跟教学的进程。
第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是有区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瞬间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其经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第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师幼之间的交互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些交流的基本技巧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提问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幽默机智的语言让提问变得更具艺术感,用自身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幼儿传达出教育的魅力和融洽的氛围,充分调动小班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回答的愿望。
丰富提问的方式
单一的提问方式往往会让幼儿出现应答上的疲劳,出现走神和活动流程过于拖沓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从提问的方式上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层次,教师可以采取“集体作答”和“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集体作答可以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个别回答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剖析。
其次,多种提问方式相结合。单一的提问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习惯化”的心理反应。为了重新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去习惯化”的引导。如教师可以采用反问、追问、评论、引导、延伸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提问并不只是教师简单地抛出一个问题,而是结合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在恰当的时间给幼儿抛出一个他们愿意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接住的“球”,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展现教师权威,而是更好地鹰架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