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前夕国际友人来延安的中共印象

2016-06-08石玉翠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伦斯诺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到全面抗战爆发的六个多月时间内来延安的国际友人中的史沫特莱,海伦·斯诺以及美亚小组对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的访谈,在了解中共相关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向世人介绍了中共及其正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战前中共印象:独特的领导人、革命队伍、抗日军政大学、民族政策、统一战线的谈判等。这极大地激发了抗战期间来延安的国际友人的热情。

【关键词】 抗战前夜;中共印象;美亚小组;史沫特莱;海伦·斯诺

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到全面抗战爆发的六个多月时间里,国际友人对延安进行了多次的访问,主要包括:史沫特莱、维克多·基恩、厄尔·利夫、海伦·斯诺以及以毕森、拉铁摩尔、菲利普·贾菲为代表的美亚小组。这一时期为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的重要谈判时期,也是中国政治以及军事局势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国际友人在此期间来访延安对于他们在抗战期间关于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关系的看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术界关于国际友人的研究侧重于个人研究,集体研究则主要侧重在三S和1944年中外记者观察团,[1]未将抗战前夕这一关键时期来延安的国际友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这一时期来延安的国际友人代表为:史沫特莱、海伦·斯诺以及美亚小组。

一、延安之行

史沫特莱是最早来延安的,她最初是在西安,亲眼目睹了西安事变爆发以及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她迫切前往延安去了解中共。在此之前,她在苏联待过,有一定的左倾思想,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人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延安的日子让她对中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在此之后亲自前往华北前线访问红军将领。

海伦·斯诺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后打算前往延安,但因为当时西北地区国共双方的紧张局势而未能成行,在听闻1937年5月中共即将召开大会后,她又燃起了前往陕北延安的想法。海伦此行的目的除受丈夫之托完成对相关红军将领的采访外,也有自己的关注点。她是一位文学家,但却通过历史与文学相互融合的形式叙述了这一次的延安之行。

美亚小组一行共五人,托马斯·阿瑟·毕森、拉铁摩尔、贾菲夫妇以及瑞典司机,他们于6月21日至24日在延安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他因为此时中国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中日矛盾的激烈冲突让他们的访问变得至关重要。学者的身份让他们对于此时的中日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毕森为美国中日关系的专家,拉铁摩尔为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尤其对于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了解,贾菲则有一定的左倾思想,与美共领导人关系密切。他们“专心关注的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以及30年代那些转折性历史事件的背景情况,而不是未来”。[2]

二、中共印象

1、神秘与传奇的中共领导人

南京方面长达十年的新闻封锁使得中共在外界看来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埃德加·斯诺揭开其神秘面纱后,他们也勾勒出自己对于这些“神秘”中共领导人的印象。

无可替代的领袖:毛泽东。广阔的知识面,同来延安的学生谈论大众文艺,与史沫特莱说印度文化,祝贺贾菲圣诞卡生意。理论家,具有卓越的自信心和非常清晰的哲学头脑,在冷静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是个“态度真挚富有吸引力的演说家”,[3]实事求是的以平时的社会生活和中国历史来进行理论的讲解与探讨。旺盛的精力,经常同记者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却仍显得十分精神,且回答问题时“没有草率应付,没有迟疑犹豫,也没有丝毫的含混不清。[4]一位属于人民的人,民众的“人”。时常置身于人民中间,没有阶级之分,同周围的人进行广泛的交谈,并未像中国传统的领导人那样显得高人一等,但其仍然是中共历史上无法替代的重要人物。

红军的领袖:朱德。从井冈山到江西苏区再到陕北,对于年轻的中共军队来说,他不仅代表着红军的历史发展,也是其精神代表。冷静的头脑,没有中国传统军人的那种俗气,他把战争当做是结束人民痛苦而不是自己升官发财的方法。一位民众的人物,温和而果断的性格,有时手上拿着花生就和记者进行交谈,温和的天性让他能够更好地与普通民众和红军士兵进行交谈,而且他很乐意这样做。“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正直人”,[5]士兵们也深知他这样严于律己的性格,尊敬并且爱戴着他。参政的将军,具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参与中共重大事项的决策,朱毛成为这一时期中共的代表。

风云人物:周恩来。坦诚,总是很乐意而且开诚布公的将当前的国共谈判情况向记者们说出,没有丝毫的隐瞒,国民党方面的重要人员包括蒋介石都对他表示钦佩。一个现代化的人,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是没有丝毫的阶级以及权力观念,也没有门户之见,从不计较个人的荣华富贵。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他代表中共在重庆赢得了许多来华外国人员的钦佩与尊重,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军事将领以及政治顾问和学者等。丰富的个人经历、广阔的知识和谈判技巧让他成为当时中共不可或缺的人物。

2、革命的军队:红军

中共实力的重要体现,十年内战使得这支军队丧失了许多优秀战士和指战员,但也成长为了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有着自身的政治信仰,懂得“自己的责任与目标是完成各个阶段的革命”,[6]为中国革命而战,也为农民和其它阶层的革命而战。这支年轻的军队成为一支人数不多却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同时具有惊人的斗志和战斗力的革命队伍,他们身上充满着力量、理想和满腔热忱,他们乐于战死,有着牺牲之上的精神,这一点在结束不久的长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衣着简陋但是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和自信自得的神情,在营房的墙上,他们张贴着旧报纸以及电影明星的海报,海伦对红军追求时髦这一十分有趣的现象感到非常诧异。一支民主的队伍,只有特别需要帮助的或者重要领导人物才有自己的卫兵。在同普通士兵的相处过程中,海伦认为红军士兵比当地的陕北人更讲究卫生,这一点可能和他们多数来自南方有关,但他们来之后延安确实减少了发生大疾病的次数。在左权那里,史沫特莱见到了正在进行战术演练的红军,他们饱满的精神面貌和国统区神情萎靡的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爱学习,花时间进行中国旧文字和新式拼音文字的学习,也非常欢迎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同时学习听懂对方的话语,这种语言训练锻炼着他们的头脑,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西班牙内战,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

“红小鬼”,同样是红军士兵,但年龄却非常小,很多都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参加红军的,他们坚定的拥护这支队伍。他们独立、勇敢而且拥有无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们为前线的红军部队做各种工作,包括医疗护理、通信等,西安事变之前,他们有很多人还被关押在监狱里。他们分为青年团、少年队和儿童团,是红军发展的基础,来这里的很多记者都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我不得不承认,所有苏维埃青年中我最喜爱的是那些小鬼”。[7]

3、革命学府:抗日军政大学

革命学子向往的学府,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只有经过考试,他们才可以进入这里。军事指挥官的培养是这所学校建立的目的,政治以及理论思想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对日作战做准备,中共已经为未来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准备,这一点在这所革命学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设备简陋,教材和相关书籍也非常短缺,但他们并未感到丝毫的艰苦,依旧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逃离,来到这里,他们泰然处之,总是保持了革命的乐观情绪。“学校的一切活动均处在军纪的约束之下”,[8]但他们的生活很充实,学习之余有娱乐和教育活动,当然还有平时的社会交际活动,晚上也有一到半小时的讨论会。课程内容除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外,还结合当前的中国局势对统一战线谈判、对日作战以及红军的游击战术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些都对他们日后在抗战时期的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里,让学子们感到兴奋的一件事就是可以亲自听到“传奇”人物朱毛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授课,丰富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让他们在讲课的时候显得非常具有说服力,对于学员们也有着很积极的促进作用。革命的学府,这一时期的众多学员在经过革命的熏陶与洗礼后在即将到来的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合作的民族政策

在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主要方面是关于正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专门安排拉铁摩尔与少数民族人士的谈话,虽然他并没有什么发现,但证明了中共在这一方面的开明政策。此时的蒙古正在经历着德王分裂,中共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是可以粉碎日本人的“分裂”阴谋的,他们并不认同南京中央政府所进行的民族政策,认为这是导致分裂的主要原因。

三、印象中的独特中共

红军的曲折成长与独特的中共领导人:一支钢铁般的队伍,红军是中国适应性最强的幸存者,是中国人中最优秀的分子,他们为创造和革命而奋斗。他们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接过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后,为这场革命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大部分中国人对于这场民族革命的热情。海伦认为“这些个人的历史是动人的,不仅因为他们叙述了中国革命内在的故事,而且因为它们是第一流的社会文献。对中国一般的生活与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透视”。[9]在她看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多数出身于无产阶级,在访问的七十位领导人中,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出身于无产阶级,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中,除了三位妇女外,均接受过一定的教育,部分人还受过大学教育,他们是受教育的阶层,并非无产阶级,他们所接受教育的数量是惊人的。同时,海伦指出:“他们真正的教育是从阅读书本读来的,是从政治与社会活动中活生生的经验里得来的,[10]英勇的神童,中国的红色罗宾汉等是海伦在对于他们的生动称呼,对于他们的成长,她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手也因此写的有些痉挛,其中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

多样的活动与《伟大的道路》:教中共领导人跳交际舞,创办鲁迅图书馆外文部,进行灭鼠运动,声援并宣传正在进行的西班牙反法西斯运动,同在延安的其他外国记者讨论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上海的外国记者发出前往延安的邀请,史沫特莱这一时期的延安活动异常丰富。她发现朱德的性格异常可爱,决定为他写自传,她解释道:中国有十分之八的人口是农民,而你是他们的代表,你的话语是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同样也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受压迫人民的共同心声,多次访问并深入华北前线,加深了她对朱德的了解,她对于中共及其正在进行的革命饱含着丰富的热情。

真正的民族革命者:四天的时间,美亚小组对于中共和正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极其认同的,他们在延安的每一天都处在高度的兴奋之中,访问、参观,他们认为自己对于延安“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与其说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活动,不如说是延安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这次的访问让他们相信中共对建立统一战线是认真的。在1937年6月战前的延安,共产党领导人的言谈和举止,都反映出了高度的乐观主义情绪。与他们待的时间越长,越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所流露出的充满信心的火热激情,这些共产党领袖的头脑里,铭记着过去,思考着现在,推测着未来。

这一时期国际友人对于延安的访问促进了国际间对于中共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对日作战的了解,海伦离开延安后在北京完成了关于这一旅行的写作,向世界人民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精神,史沫特莱则在此后先后深入华北前线、武汉等地,向世界全面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美亚小组三人则一直关注中国以及远东局势的变化,作为中日关系学家,毕森曾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铁摩尔更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担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对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做了更多的了解,贾菲所主办的《美亚》杂志更是成为美国左翼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国共关系以及赞扬中共的文章。不同的身份,他们三行人在抗战前夜的延安之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战前延安和中共印象,也极大地激发了抗战期间来延安的国际友人的热情。

【注 释】

[1] 埃德加·斯诺,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三人为国际友人的代表性人物.

[2][4] [美]托马斯·阿瑟·毕森.张星星、薛鲁夏译.抗日战争前夜的延安之行[M].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0:原序第2;104.

[3] [美]尼姆·威尔斯:红都延安密录[M].华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9.57.

[5] [美]史沫特莱、袁文等译.史沫特莱文集一:中国的战歌[M].新华出版社,1985.9.149.

[6][7][8] [美]威尔斯.马庆平等译.红色中国内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63.122.95.

[9][10] [美]华侃译.尼姆·威尔斯著:红都延安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3.25.

【参考文献】

[1] [日]矶野富士子、吴心伯译.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石玉翠(1992-)女,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近现代史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海伦斯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三角形面积海伦公式的推广及其应用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作家死亡之谜
海伦·凯勒的故事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