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计划项目培养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
2016-06-08陈瑞夏艳孙传伯韦传宝陈存武
陈瑞 夏艳 孙传伯 韦传宝 陈存武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践能力及钻研能力。该文就皖西学院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项目研究时间较少,实验室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见解和建议:设立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建立有效途径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探索,系统优化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生物类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74-03
Study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Relying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Chen Rui1 et al.
(1West Anhui University,Faculty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Lu'an 237012,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which can cultivate students' team spirit,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improv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research ability and eventual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wildly operated. The program is encountered less research time,disordered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other issues.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program which establish effective ways to attract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ject can optimiz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Biology specialty;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发展,这就迫切要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里的科研项目不仅承担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科研任务,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旨在通过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 以科研为载体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性
生物类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进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正在为人类面临的食品、能源、环境等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生物学的最新学术研究受到社会关注。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生物类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虽然已经起步,远没有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规模,容纳就业能力也十分有限,造成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暂时过剩,就业压力大。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医药、食品、农牧、园林、环保等行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由于受就业供需关系制约,本课毕业生在相关企业就业后工资相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偏低。而事业单位或者政府管理部门岗位虽然福利制度相对较好,但岗位数量有限,竞争压力大。
生物技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南方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缓慢。以我校为例,90%以上的毕业会选择在江浙沪地区的大城市就业,而六安本地对生物类大学生的需求还仅仅限于酿酒、食品等产业,少数的生物制品公司技术含量偏低,无法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平台。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给生物类专业在校生带来负面影响,使其兴趣不足,不利于生物类人才的培养。
2 皖西学院生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开展情况
为了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关于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皖西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项目的申请、实施、检查、变更、结项等。积极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搭建平台,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自2012年,皖西学院首次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当年共立项58项,其中生物与制药学院共又70多名师生参与,立项13项。2013年,国家级立项38项,其中生药学院立项8项。2014年,共有106个项目申报大学生新创业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立项26项,省级立项30项,生物与制药学院立项19项。截至2015年,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共立项55项,其中国家级立项39项,省级立项16项。课题期间,共发表生物类相关论文60篇,其中部分论文被SCI收录,申请专利2项。
3 生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3.1 申报时间与专业能力不吻合 皖西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申报时间为每年4月左右,根据培养计划,大一学生此时的学习内容主要为英语、高等数学、马哲等公共基础课,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刚刚开始。大二学生的刚刚进入为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基础只是还比较薄弱,对国内外的生物类学科研究及发展动态了解仍然不足。通过一年的专业课的学习,大三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生物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的撰写目。但大三学生会因即将到来升学、实习产生压力,对项目执行力及执行时间有限,所以我院申报生物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时,团队组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其中大三学生主要负责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书撰写、实验方案设计修整,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创新思维能力,大二学生主要负责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专业课的学习。
3.2 项目申报与程序繁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项目的申报到评审,经过公示及其他程序,再考虑到经费等财务问题,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项目的准备工作才可以完成。寒暑假,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校,此外,专利及论文的审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整个项目的执行时间非常有限。借鉴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现行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现状,我们在现有的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支持质量及完成度相对较好的项目继续深入研究,同时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这样既可以避免申报国家大创项目时研究基础的不足,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时间不足,导致无法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大创项目的情况。生物类研究中,DNA,蛋白质,辅酶,以及分离用的葡聚糖,大孔树脂等价格较高,结合导师研究课题,申报大创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创项目经费不足的问题。
3.3 科研力量与项目要求有差距 皖西学院为安徽省为安徽省地方高校,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办学规模较小,其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表现在实验室数量相对较少,专门研究型实验室数目有限,无法支撑大比例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及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而教学型实验室受其使用目的的限制,可能只能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或大创项目实验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完成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在几个实验室进行工作,增加了工作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实验室的管理成本及安全隐患。此外,在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性学习和承担科研计划项目可能和实践教学相冲突。所以,我院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契机,深入分析,建立起适应我院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过程、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可以作为实验室开放高效运作的重要支撑。除此之外,学生是实验室开放的主体,实验指导教师是主导,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验室的开放投入时间和精力,也是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4 结语
实验室的开放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具有先进知识和理念、开阔思维及充沛的精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途径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挖掘他们的潜力,而且造福社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我院形成更为完善和成熟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生物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梁,任全昌,喻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217.
[2]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 ,2007,(7):91-93.
[3]朱健梅,向仲敏,李卓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0-13.
[4]申书兴,张建政,翟玉建.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等农业教育的创新与回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67-19.
[5]李世佼,陈瑞,王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47-49.
[6]李晴,蔡加楼,潘江玉.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36-38.
[7]曾伟,白凤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42-144.
[8]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9]唐静,朱智广.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95-99.
[10]陈寅平,孙晓红,章刘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J].财经研究,2014,(12):23-24.
[1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32-34.
[12]吴雅荣.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2):76-7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