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为何“偏爱”举重领域
2016-06-08
环球时报 2016-06-08
本报特约记者 许云峰
国际举重联合会6日发布公告称,在国际奥委会最近展开的对2008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兴奋剂检测样本重检的结果中,各有10名举重选手呈阳性。另据美联社7日透露,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日前在莫斯科发表公告,指出本国6名曾经在世界和欧洲青年锦标赛上夺冠的举重选手兴奋剂检测呈阳性,涉药者将面临4到8年的禁赛处罚,并无缘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两则公告合力把举重推上舆论的风暴眼。
举重一直都是兴奋剂的高发地带。悉尼奥运会冠军勃耶夫斯基,1995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栽进药罐子,第二次的禁赛期长达8年。土耳其举重神童穆特鲁,在2005年欧洲举重锦标赛后的尿检中败下阵来;2012年伦敦奥运会,阿尔巴尼亚举重选手普拉库未通过药检;2015年,保加利亚举重队被证实集体服用兴奋剂,共有8名男运动员和3名女运动员退出在格鲁吉亚举行的欧洲举重锦标赛。
尽管国际举重联合会近年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祭出重拳,却始终未能铲除兴奋剂这颗毒瘤。究其原因,则要追溯到举重项目的自身特点。举重属于体能类项目,肌肉爆发力和绝对肌力乃运动员获胜的关键之匙,这使得举重赛场更容易被禁药所攻陷。此外,与之类似的摔跤、柔道、拳击等其他重竞技项目,田径、游泳、自行车等比拼速度或耐力的项目也都是兴奋剂的重灾区。法新社撰文称,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链球冠军、俄罗斯名将塔特亚娜·丽申科药检不过关,已被国际田联暂时禁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