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南海局势演变不妨多做兵棋推演
2016-06-08
孙哲
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虽然结束,但南海问题并未平静,美国的介入未来也不会停歇。面对今天更加复杂的中国海情,我们必须先谋于局,后谋于略,以陆海统筹的文武韬略,明确新的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
南海是力避“四海联动”的重要支点
从先谋于局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最急需考虑的战略问题是如何避免潜在的“四海联动”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即在黄海,要防止半岛生变生乱生战;在东海,要进一步提升掌控钓鱼岛局势的力度;在台海,要及时做好各种准备防止两岸关系恶化;在南海,要应对美国的频繁介入,敢于碰硬但是尽量避免危机升级。针对在这四个区域有可能在同一特定时段发生的变局,中国需要总体筹划,抢占时间和空间优势,最大限度地赢得战略主动。
目前在“四海”局势中,最让国人担心的是南海问题。中美会不会发生南海军事冲突?美国为何如此霸道,屡屡挑衅中国?美国举动的政策目标和行为逻辑是什么?中国在南海如何才能谋定而动?
必须说明,南海虽然暗流汹涌,但是总体上还算平静。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前全世界媒体和民众关注的冲突焦点不在南海,南海问题虽被一些国家炒作,但无论是美国还是东盟,其民意沸腾指数仍相对温和。所以,中国要有“以武止戈”国力自信,只要政策得当,那种被大国欺负、受小国挑衅的状况终将会被彻底改变。
第二,南海争斗不断,但整个地区几十年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海上武力冲突。相比之下,各方都保持着克制,希望通过对话来管控分歧、化解危机。
第三,即便是在中美之间,双方远没有达到1995年至2008年期间在台湾海峡问题上的紧张。哪怕在最敏感的军事对峙时刻,双方军事交流还能“风筝不断线”,甚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通过签订两个军事备忘录,为控制危机筑建了初步防火墙。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虚虚实实,恰恰反映了新型大国军事关系的复杂性。
美国南海政策为何从“三不”到“五不”
二战结束后70多年来,美国一直插手南海问题,但是立场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美国采取消极的“三不政策”,即对主权争议不选边站队、反对妨碍航行自由、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2010年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其南海政策从“三不”演化为“五不”,即增加了直接针对中国的“反对以历史依据提出主权声索”和“反对以双边谈判的形式协商解决争端”的两项内容。
当然,美国对南海的积极干预和介入也并非完全一心一意为其他小国谋取利益,其中以廉价的军事方式牵制中国、防范中国的考虑成分较重。对美国不肯罢手的“抵近侦察”甚至更严重的挑衅行动,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即美国政府内部已形成共识,决意要在南海问题上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美国为何如此一意孤行呢?笔者在华盛顿曾和一位担任过负责亚太事务的高官有过一次谈话,他当时的解释倒也值得我们思考。
在他看来,美国介入南海有五大理由:维护所谓的航行自由传统,不容中国挑战其在南海权威;维护区域势力平衡,不容中国做大特别是要对中国军力发展做出实质性制衡;维护与其同盟国(特别是菲律宾和日本)之间的协议和信义,履行对这些伙伴国家的“承诺”;呼应东盟对中国军力扩大的深度忧虑,彰显美国的“仗义”和道德形象;坚持自己是亚太国家,理应拥有未来开发南海的所有平等的经济权利。
他的想法其实反映了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的焦虑和误解,也直白地解释了美国南海行动的政治逻辑。打个比方,美国本来想当然地把自己视为武林霸主兼南海“片警”,但是中国开始建滩划线,美国便三番两次开始下战书挑衅。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美国的解释有很多不合理甚至荒唐之处。
今天,美国在高喊“航行自由”的同时,往往也夹杂“主权私利”的叵测居心。比如,美国在1979年卡特政府时期制订的“航行自由计划”在本质上秉承了马汉的以“海权”保霸权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美国军事力量的全球机动畅通。对此,别的沿海国家只能服从配合,不能加以阻拦。要是这些国家有“过度的海洋主张”,那就是对美国的挑战!按照美国当时定的六大类行为“规矩”,中国几乎做什么都会“中枪”。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2009年的“无瑕”号间谍船对峙事件都说明中美争议的真正焦点其实不在“航行自由”,而在是否允许美国在中国拥有主权的岛屿附近进行军事侦察活动、中国是否有权按照自己的解释来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
其实,美国、菲律宾、日本都知道,不管怎么抱怨,中国仍会按照既有的步骤和方案完成南海岛礁吹填工程,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反过来,中国也应该认识到,因为美日和其他国家不会就此罢休,自己在南海受到的战略干扰也已经变成了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南海大战略“胜利的顶点”不会马上到来,美日和一些国家仍然会放大南海冲突。这可能就是双方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知己不知彼容易导致对策陷入“自说自话”
中国恐怕要有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那种希望快速解决争端、分化对方立场的做法都不太会有长期效应;靠与东盟国家扩大经济往来、以经济利益影响相关声索国立场的政策也未必能真正奏效。
当前,关于中国如何应对南海局势的政策建议有很多,民间议论不断升温,在知识界、决策界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可以用几次小仗来教训一下某些国家,有人说南海“维稳”比“维权”更紧迫,还有人说必要时就退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就造成一种尴尬:说服自己都不容易,说服别人可能就更难。总体上,主流意见是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外交优先、军事准备的既定政策,“备剑、磨剑、不轻易亮剑”,适度有节地处理好时下的各种危机。
从随势到谋势的角度来做战略准备,做“有理、有利、有节”的各种预案,恐怕不是某一家单位、某一位学者所能承担的重任。目前,国内对南海形势演变的兵棋推演太少,可操作的方案更是罕见。在此,笔者呼吁不妨采取中央召开某个领域工作会议的模式,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出面,邀请外交、国防、媒体、学界各方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士来分析南海变局,然后出台总体对策和分阶段工作重点。适当时机甚至可以考虑邀请海外人士参与讨论,避免因为知己不知彼、不了解国外情况而“自说自话”,否则效果自然和理想目标南辕北辙。▲(作者是美国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