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016-06-08唐倩
唐倩
摘 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未来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一直面对着艰难的的处境和矛盾,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需要整理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本文认为,应该引入教育用字的概念、加强科目间的协调和整合、确定最低识字量,转变教学重点方向,从学生的长远出发,根据时代需求去进行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2-02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后,能认识到近代西方已经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因此笔者将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论述。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笔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以文明史观为基础,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这场战争。由于高中历史教材比较分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整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将课本内容梳理为四个部分:战争因何而起、战火为何再燃、战争为何一败再败、战争有何影响。
导入部分:
笔者在ppt上展示罂粟花的图片,并进行解说:“看似漂亮的花朵,她的果实却被制成一种毒药,我们俗称的大烟。以鸦片冠名的这场战争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但是战争仅仅是因为鸦片而起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第一部分:战争因何而起
(1)给出1840年前后的中国与世界的地图,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当时的中国和英国所在地。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要花费4个月的时间。中英两国相隔如此遥远,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战争因何而起。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材料一:“那时候,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必修1第10课》
笔者设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基本能总结出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政策的特点,教师最后总结,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
(3)鸦片战争前的英国
材料二:“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必修2第7课》
笔者设问:1840年前后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要求?
通过这段材料,学生可以认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已经进入到先进的工业文明阶段,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很大。
材料三: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讲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售量会比其余全世界上的总销售量还大。”
笔者设问: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段材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工业文明对外的扩张性。鸦片战争的爆发其实是中国农业文明与英国工业文明的碰撞,这是一种必然。
(4)英国打开中国大门
文明交流的最初形式:敲门——中英正常贸易
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
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
引导学生观察两国的产品有何特点,通过中英最初正常贸易情况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到中国当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英国已经开始实行机器大生产,急需原料和市场,然而中英贸易中中国却处于出超,英国则是入超;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文明的相互碰撞:推门——鸦片的意外获利
虎门销烟:1839年6月。
文明之间的冲突:砸门——发动战争
英国人对虎门销烟的反应:“(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绵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以《南京条约》为首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部分:战火为何再然
笔者设问:请同学们结合《南京条约》的条约的内容分析,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得到满足了吗?引出在获得议税、五口通商等特权后的英国为何又在14年再次发起战争呢?
材料四:"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英国人以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会迅速打开,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之后,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消费能力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后面,这则材料展示中国自然经济为统治地位的农业文明对先进工业文明的阻止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工业文明的扩展性却是不可阻挡的。中国错失了最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的机会,那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在被侵略中被迫走上向工业文明转型之路。
第三部分:战争为何一败再败 (1)课堂讨论:
材料五: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集中于观念层面,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安于现状、不顾实事、自我封闭;一种观点集中于中国落后层面,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中英之间的差距,中国是以落后的政府、落后的武器和落后的社会对抗先进的政府、武器、社会;有人将中国失败的原因归于政策和人的因素,认为失败原因在于清军缺乏训练,纪律较差以及政策战守不定等等。
这个部分,笔者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自己找到的原因,有点学生认为是军事,有的学生认为是观念层面,有的学生认为是政策。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最后还是有学生能从军事、观念、政策等方面揭示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御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抵御先进的工业文明。中国没有认识自身的落后,所以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之路充满了艰辛和苦难。在学生讨论完之后,笔者进一步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世纪英国人马嘎尔尼对大清的观察)
第四部分:战争有何影响
(1)师生共同梳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条约所涉及的主权类别
领土主权:割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强占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
贸易主权:开口通商
关税主权:英国进出口中国的关税,由双方协定
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
领海主权: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
这个部分笔者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发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在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性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除此之外,有个别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储备较丰富的学生能说出来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却缺少相应的史实来支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整合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相关知识点,补充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的变化:
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颁布《资政新篇》,虽未能实行,但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想法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济方面:19世纪60年代兴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洋务运动的诱导等原因下,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方面: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国传统“天朝上国”思想在逐渐转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习俗礼仪都在迈向近代化。
最后的材料补充:
材料六:“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七:“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笔者最后的总结: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史的开端,我们看到灾难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在屈辱挨打中开始抗争,开始探索,开始融入世界,开始寻求自身的强大。
通过以上案例的教学,学生不再局限了于鸦片战争琐碎细小的知识点,而是能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落后的农业文明和先进的工业文明之间的碰撞,落后的农业文明向先进的工业文明迈进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屈辱、咒骂,而是能理性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体会近代中国的屈辱,也理解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