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016-06-08余杭娟
余杭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8-01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源泉来自学生活跃的思维,来自于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侧砸、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即对各类事物、问题肯于积极探索,勇于发现事物.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掌握其实质和规律,学生这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即称之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种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也不局限于人们既定的理解,其主要特点是求异求新。发散思维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与发展变化,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构成事物内在因素的多样性及不断地发展变化,决定了人们思维的多向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对任何问题和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并不断设疑,语文墩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善于利用语文课中的知识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诱发学生徜徉在发散思维的海洋中,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倘若只把学生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中,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受到压抑,培养出的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书呆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发散思维已有明显的发展,其主耍表现为不满足于教师或书本上的一些常规见解,喜欢独立探求和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来龙去脉,敢于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乐于怀疑现有结论,喜好争辩立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抓住和利用这种可贵的学习心理,积极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起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值得教师认真地探索与实践。
一、激发式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发学生产生思维多向性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办法。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多向性,首先要激发他们对事物及知识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由奔放地进行思考,尽力扩展思路,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说: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我国有句古语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都说明只要肯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观察、思考,就会得出多种多样有理有据的结论。
发散思维激发式,关键是选好激发点,激起学生多向思维的欲望和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我在教学“项链”时,曾导引学生做过这样一个练习,我对学生讲:“莫泊桑以.项链”为小说的题目,该题目固然凝练、含蓄,但不能揭示主题,不能表明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观威,如只看题目,难以引发阅读的欲望。下面,请同学们为这篇小说重新拟一个内容明白、观点明确的题口,让读者一看题目即知小说的内容梗概。”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通过对小说内容及人物思想表现的思虑通过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兴致勃勃地拟出以下题目:“虚荣的代价一,“一个爱虚荣的少妇”,“可怜的路瓦载夫人”,“为了一条项链一,。美少妇与项链”,。都是项链惹的祸一……这些题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或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或概括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又如,讲过《鸿门宴》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回答:“从本文看,项羽与刘邦谁是英雄?为什么?一问题一经提出,马上激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有的说项羽是英雄,有的说刘邦是英雄,有的说项羽、刘邦都是英雄。各说各的理,备有各的据。认为项羽是英雄的说项羽襟怀坦荡,讲究仁义,光明磊落,而刘邦则是善搞权术骗局,惯弄阴谋伎俩的小人;认为刘邦足英雄的说刘邦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富有谋略,而项羽只是骄横狂傲,无谋无略的一勇之夫;认为项羽、刘邦都足英雄的同学则分别讲述了项羽、刘邦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以上足以说明激发式对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足很起作用的。
二、设疑式
要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答疑,使其思想积极活动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动力,多疑善思才能发现问题,才会解决问题。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近而擦出新疑的认识火花,这样学问才会多起来。教师要善于设疑,设疑可谓是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先行,也是一种重要手段。有人说“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足见设疑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曾说:“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并与怀疑一道形成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探究的生动体现,有了疑问,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教师应多设疑,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思索问题,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提高色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设疑是开启学生发散思维并使其主动灵活地学习,以致获取学问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连升三级》时提问,“文章用‘一群混蛋四个字作独立行结束全文,一群混蛋,有哪些人?这样的结尾与表达中心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一器思索,各自阐发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一群混蛋”有张好古,一个目不识丁的狗少竟然中了进士,当了翰林,又因祸得福,连升三级;有的说“一
群混蛋”有两个考官,他们攀权附贵,为狗少腾房,代答考卷,倒拜门生;有的说“一群混蛋”有文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巴结逢迎,还联名上奏折保荐狗少:有的说魏忠贤是混蛋,专横跋扈,腐败不堪,为狗少赶考大开绿灯:有的说熹宗、崇桢两代皇帝是混蛋,昏庸无能,竟然对吃喝嫖赌、为所欲为而于国事又无所作为的张好古加升三级……同学们在回答用“一群混蛋”四个字作独立行结束全文的意义时,也说到了要害,综合起来是这样的结尾言简意骸,点出了当时社会腐朽没落、不可疗救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官员虚伪腐败的丑相。同学们在回答教师的疑题时,其发散思维引发出来的上述一系列释答均入理入情,令人信服。可见,教师善于设疑,导引同学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