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思辨·表达
2016-06-07季勇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者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版面一般大而精美,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加上文字的辅助表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针对绘本独特的用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凝练跳跃的语言、含蓄深刻的主题等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建立在阅读感知基础上的教学,很难使其价值最大化。我们可以沿着“发现—思辨—表达”这条途径,综合化地利用绘本,带着学生走进绘本,提升语文素养。
一、发现——带领学生走进绘本
小学生拿到绘本,往往首先注意到那些漂亮的图片,但是真正要读懂一本书,他们还是会和课内阅读一样,希望从文字中去感受理解。如果把绘本当做一般的带插图的图书来看,这恰恰忽视了绘本以图为主的表现特点。偏重文字的方式,显然是不适合绘本阅读的。
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笔者以为,从这三个故事层面进入绘本,才是读懂绘本的最好方法。
1.在图画中去发现
曾获美国绘本最高奖——凯迪克奖的插画家尤里·舒尔维兹说:“一本真正的图画书,主要或全部用图画讲故事。在需要文字的场合,文字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只有当图画无法表现时,才需要用文字来讲述。”因而读绘本,首先应引导学生到图画中去发现。
翻开绘本,我们首先可以问学生:图上画了哪些内容?他(或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不看文字,把图片连起来,你能看懂书中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一般来说,通过图片,学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大致情节了。
带领学生看图画时,一定不要忽略貌似只起装帧作用的一些相关画面,例如封面、环衬、扉页、封底等等。每一册绘本都是由画家精心绘制的,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画家通常会暗示一些什么。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上大小两兔子的对话图片,告知了人物及事件;《蚯蚓的日记》的环衬是蚯蚓不同时期的照片,预示了成长的主题;《爷爷一定有办法》环衬上的蓝毯子,是整个故事的线索;《鸭子骑车记》封底的插图,是对故事的延续。
2.在文字里发现
带领学生从文字中发现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习惯了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理解,对于绘本文字的掌控也应该是轻车熟路的。然而和课文相比较,绘本的文字通常比较简约,甚至有点断断续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看文字时边读边猜,前后联系,这样才能读懂故事情节,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3.在图文结合处发现
绘本研究者彭懿认为: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可见,图画书讲述的故事不只在图中、文中,更在图文结合的生成中。带领学生关注图文结合产生的故事,这是绘本与其他教学材料的最大不同。在图文结合处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就在不经意间展开。
二、思辨——导引孩子深入绘本
一般而言,阅读只是引导发现,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辨才能使阅读感受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绘本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告诉”,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绘本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比较、辨析的时间。
1.思辨遣词造句的精妙
绘本短小精悍的特点,促使文本作者力图通过简洁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一个深刻的故事;又因绘本的读者多指向儿童,所以绘本语言又具有形象性,直观而明朗。不少绘本故事,情节是重复展开的,因而绘本语言又具有了重复性。绘本语言的这种特点,可以给正处于语言学习起步阶段的儿童一个很好的范本。因而,思辨绘本遣词造句的精妙,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能力。
例如《断喙鸟》一书中,作者用“姿态优美、动作敏捷”形容没有断喙之前的麻雀,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这两个词语,从外形、动作上想象这是只怎样的麻雀,感受“优美、敏捷”的内涵。在麻雀断喙之后,作者用了“羽毛暗淡、胸膛凹陷、双腿枯细”等一串词来形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词语来感受麻雀的瘦弱、无助,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断喙鸟命运转折的悲惨。
2.思辨表达方式的独特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材料,其表达方式也与其他文学作品有所区别。绘本通常采用暗示、象征、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复的琢磨,就可以在感受作者匠心独运的同时,促进对绘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铁丝网上的小花》的最后一句是“春天在歌唱。”很显然,这句话具有象征的意味,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句话来结尾?引导学生思辨这句话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3.思辨思想主旨的深刻
对于思想主旨的理解往往是绘本阅读教学的难点。绘本图片鲜明,文字简约,深刻的思想更多地蕴含在图文之中。同一本绘本,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多元的,而且深浅各不相同。理解绘本的思想主题,要从绘本本身出发,尊重作者的原意;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基于儿童的立场;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易于儿童接受、能帮助儿童成长的内容。过浅或者过深的解读,都会影响绘本教学的效果。
以《鸭子骑车记》为例。不少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确定绘本主旨是尝试和冒险。但是仔细推敲鸭子骑车时动物们不同的态度,以及鸭子对待不同意见的坚持,我们则应该更深一步,让孩子们知道:在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还需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这就在原有的理解层次上更深入了一步,而且对儿童的成长帮助也更大。
三、表达——鼓励孩子走出绘本
绘本教学的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还应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练习表达运用,带领学生走出绘本,更能体现绘本的工具性价值。
1.猜读——理解和想象
猜读,是指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内容猜想未知的内容。不少绘本依靠类似的情节和重复的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螺旋式重复的结构。学习这种结构法,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推想中,在理解原有故事和语言表达风格的基础上,猜想故事的后续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可以让学生猜想:随着约瑟的长大,爷爷用那块蓝布料分别做成了什么东西。然后用文中固有的句式表达:“爷爷拿起 ,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材料还够做 。”
2.讲述——回顾与发散
绘本故事多数比较简单且富有儿童情趣,读完之后,让学生回顾故事,讲述故事,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给他们一些提示,以降低复述的难度,比如出现一串前后关联的图片,或者一组故事的主人公,或者一些关键的地点、事件的词语等等。更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能够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中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让原本简单的故事生动起来。
例如讲述《獾的礼物》,可以出示鼹鼠、青蛙、狐狸、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獾曾经怎样帮助它们,而獾去世以后小动物怎样怀念獾。再如讲述《铁丝网上的小花》,可以出示一组不同阶段事件的图画,学生借助图片回顾整个故事,表达就更顺畅了。
3.续编——模仿和创造
续编,是在理解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对原有故事的模仿和创造。这不但要求学生能理解绘本原有的精神价值并遵循这样的价值编写故事,也要求他们充分感受和学习绘本原有的语言形式,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真正做到基于绘本,又走出绘本。
例如《鸭子骑车记》的封底有,一张鸭子走在拖拉机旁的图片,这就是续编故事的最好材料,鸭子会怎么开拖拉机,动物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果怎样等等。再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约瑟的纽扣有一粒找不到了,被老鼠妈妈捡到了,老鼠妈妈又是怎样利用这块小小的布料的呢?
续编绘本,不但可以续文字,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续图画。虽然他们的绘本不太可能有画家那样的精美,但是续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提升的过程,这对他们而言,将终身受益。
(季勇,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