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让儿童的品德学习真正发生

2016-06-07王俊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教材

目前小学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当下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管理的导向问题、课时计划的落实问题、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教师教学的热情问题、教学理念与方法问题、教学质量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

面对长期困扰品德教学的太多无奈与困惑,这其中有些问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就不必勉为其难了。但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师自己需要改变并且可以改变的,就应尽其所能把可以改变的问题改变好。如何改变,让儿童的品德学习真正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品德教师去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为了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改变。

一、改变教学理念:让儿童进行真实的品德学习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因为理念引领教学方向。为了让儿童进行真实的品德学习,教师应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将真实的生活作为德育的现实基础,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情感、学会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最终回归生活,指导和提升学生的生活。概括地说,就是: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

在这个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就不会一味地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会去更多地关注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的现实的生活,让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因为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两种不同身份的学习者: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的学习者,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的学习者。何为生活旁观人的学习者?举例来说: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很多老师用十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组织学生讨论凡卡的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作生活旁观人的学习者。因为讨论的是教材中凡卡的生活,而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常常是“台下看戏”“隔岸观火”,无法让学习者的“我”和事件中的“我”相交会,让两个“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南师大鲁洁老师曾说过:“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这种‘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就不成其为生活,而只能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现有的教材形成同构和异构。通过课前的留心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存在的问题作为课堂学习讨论的话题,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以真实的生活促进儿童真实的学习,让儿童获得真实的品德教育。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们提出对他们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我在班级中的权利》。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交流讨论,我们发现自己在班级中拥有许多权利。那么,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现场打字,把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呈现在PPT上)同学们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看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那么大家最关注,最急需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呢?让我们举手来表决。

生举手表决。

师:每一个问题都有人关注,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选择研究的问题。

师:好,现在问题由大家选出了,怎么解决呢?还是要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筋来解决。下面请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并将你们的解决方案填写在学习单上。

生分小组开展学习。

师:在小组学习中,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想出了不少解决的方案。下面就让我们全班做交流,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生汇报交流、补充发言。

师:同学们都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你们一样掌握方法,行之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运用教材中现成的选举事例来组织大家讨论,而是启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例,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就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它更加生动自然,更加真实有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拥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头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收获的喜悦,真正在学习思考中收获着成长。

二、改变教学思路:让儿童进行丰富的品德学习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儿童进行丰富的品德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运用整合的思路,把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如:品德教材与公民项目相整合,品德教材与课题研究相整合,品德教材与地方课程相整合,品德教材与校本课程相整合,品德教材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经过这样的整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科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学科承载的教学内容太多,(金陵文化、公祭读本、民族团结、垃圾分类读本、安全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导致课时无法保证,现有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儿童的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彰显特色,突显新意。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随爸爸去做客》。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了,自己是受欢迎的小客人,因为自己有礼貌。是不是真的有礼貌呢,从刚见面打招呼就能看出来,你会打招呼吗?咱们来演一演,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举手表达参与的意愿。其中一名学生上台。

师:现在门铃响了,请大家注意这位小朋友打招呼做得怎么样?

生模拟活动。

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生1:她主动说“叔叔好”,并且声音很响亮,很大方。

生2:她还向叔叔鞠躬了,我觉得她很有礼貌。

师:同学们不仅关注了她的语言,还关注了她的动作。鞠躬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礼节,你们会吗?谁来给大家示范示范。

生示范并讲解要点。

师:我们每次上课,师生都要行鞠躬礼。让我们全班起立,再来行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生全班行鞠躬礼。

师:在我们国家,除了见面鞠躬,还有什么动作也是表示尊敬别人的?

生:拜年的时候会拱手。

师:对,拱手礼,俗称作揖,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礼仪,要做好这个拱手礼还是很有讲究的,男生女生都不一样哦,你们想不想学?

生:学习拱手礼。

师:刚刚我们说了不少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如果以后有机会,你随着爸爸去外国小朋友家做客,你会打招呼吗?不同的国家,可有自己不同的礼仪呦。我们校本教材《国际理解》,就向我们介绍了好多国家人们见面时该怎么打招呼,想不想看一看?

生自学校本教材。

师:大家看懂了吗?现在我是来自美国的叔叔,你会怎么打招呼?

生模拟拥抱礼。

师:我是来自日本的叔叔,你会怎么打招呼?

生模拟鞠躬礼。

师:我是来自泰国的叔叔,你会怎么打招呼?

生模拟合十礼。

师:看来,一个小小的见面礼——打招呼,古今中外就各不相同,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品德教材与校本教材《国际理解》相整合,让儿童不仅了解国内的古今做客礼仪之道,还针对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做客,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了国际礼仪的学习,让儿童学习与不同国家的人见面问候的礼仪,拓展了儿童的国际视野,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指导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去过一种更美好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品德教学的价值追求吗?

总之,资源整合的教学思路,能让学科老师有更多的思考与研究,让品德课堂更有生活味,更具实践力,变得更广阔,显得更丰厚。教学更好地促进儿童丰富地学习,多维地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品德学习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为了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品德学习,教师应依据2011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的效用。

纵观我们的品德课堂,我们从原先传授方式的课堂走向了几年前的活动化的课堂,这是一大进步,但仍存在问题。很多时候这样活动化的课堂不缺形式,不缺热闹,缺少的是有效。形式和方式只一字之差,但细细品味,两者相差甚远。形式更多注重的是外在的表现,而方式则注重的是内在的方法。教学唯有得法,才能走向有效。在一节课中,没有必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选择好适合的教学方式后,就要扎扎实实地把它运用好,而不仅仅是走一个形式。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想想他们的难处》。

师:残疾人的生活到底有多难,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一次体验活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参与这次体验。

生举手,表达参与的意愿。

师:(挑选其中一名学生)请你从教室最后以最快的速度到黑板前,在黑板的方框里写下自己的名字。

生第一次体验,轻松完成任务,用时10秒。

师:(在黑板上记下学生第一次体验的时间)请你蒙住双眼,再完成同样的任务,可以吗?

生第二次体验,走得很艰难,用时58秒,名字写在了方框外。台下很多同学在笑。

师:(在黑板上记下学生第二次体验的时间,并关注名字是否写在方框里)说说这次体验与上一次体验,你感到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需求?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很害怕,走路的时候小心翼翼的,生怕撞到桌子。好不容易走到黑板前,摸了半天,不知道写名字的方框在哪里,最后把名字写到了离方框很远的地方。我很希望有人提醒我一下,帮我一下。

师:就在体验的同学感到非常难的情况下,我们却有不少同学在笑,你们想过这笑对体验者意味着什么吗?

生1:是嘲讽。

生2:是不尊重。

生3:是伤害。

师:面对残疾人,我们究竟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请这位同学再一次蒙住双眼,再完成同样的任务。

生第三次完成体验活动。在同学们的提醒和帮助下,用时38秒,名字写在了方框内。

师:(在黑板上记下学生第三次体验的时间,并关注名字是否写在方框里)同样是你蒙住双眼,但这次完成任务的时间比上次缩短了,完成任务的质量比上一次提高了,把名字写在了方框里,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这一次有不少提醒帮助我了。

师:说说当体验者走过你身边的时候,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1:我提醒他了,怕他碰到桌子。

生2:我扶他了,想让他走得更稳更快些。

师:当得到大家的帮助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不再那么害怕了,我很感谢大家。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整个体验活动,你想说些什么?

生1:残疾人身体残疾,已经给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要理解他们,不能嘲笑他们。

生2: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议论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

生3:我们还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教师相应板书:理解、尊重、帮助。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大体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为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教师为了让学生实现真体验学习,精心设计了体验活动,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同样的一个在黑板的方框内写下自己名字的任务,分别让同一个学生体验了三次。通过三次体验活动所呈现出的真实数据、真实效果,让学生进行自我建构。

教师设计的每一次的体验活动都带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时间的对比、完成任务情况的对比,真切地感受到盲人的难处,同时也真实地展现学生对于盲人的态度,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教师抓住现实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师生的交谈,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引发他们学会站在残疾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达到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效果,唤起心灵上的共鸣,在认识层面上自我建构对残疾人要“理解、尊重、帮助”。第三次体验活动是让学生从知到行的体验,通过与第二次体验活动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如果自己能为身边的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会让残疾人精神上获得尊重,行动上获得方便。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并学会如何恰当帮助残疾人的方法。像这样的体验活动,无论是直接体验者,还是间接体验者,从体验活动中都有所感有所悟,就真正实现了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

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心中想着儿童,眼中看着儿童、耳中听着儿童,从儿童出发,努力构建简约而并不简单的品德课堂。在简约的课堂中不需要过于的精致复杂,不需要过多的热闹形式,但一定要看得见正在学习的儿童,看得见正在生长的儿童。品德课堂应是开放的,是本真的,是一个让儿童品德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

(王俊梅,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210009)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