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情绪的调控
2016-06-07叶勇
叶勇
【摘要】学生学习情绪作为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引起了笔者的重视;为此,笔者以情感渗透为主线,从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改变课堂消极心理状态,培养轻松、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心理 师生关系 创设情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其中,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是关系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调控学生学习情绪呢?
现结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粗略的感受。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以情激情
英语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只是作为中学生而言在生活中使用并不多,这就决定了学习这一学科更需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1.课前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了解学生的态度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共同配合、密切合作,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2.导入。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每一节上课,我都力争使学生处于新鲜的状态,通常用讲故事、一分钟讲话、游戏、复习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课中设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把每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有时运用直观教学用具,有时运用电教手段,有时用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问答和口头表达,有时让学生做游戏,有时,在课前排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同,但目的是明确的——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英语。
二、改变课堂消极心理状态
一节英语课40分钟,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如坐针毡,这类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茫然、观望、应付。改变这种消极状况,我从下面几点进行: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不失时机地对差生进行激发。或安排专门时间做思想动员,或见缝插针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决不歧视和冷嘲热讽。有人说,学习英语的成效是一可变函数,在智力认识活动一定的前提下,它的可变量取决于人的情感(情境、情绪)因素,可见创设情境、情意的举足轻重。利用真实的社会语言情境和实物、图画都是情景教学的有效方式。在电化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好磁带、录像、幻灯等教学设备的同时,还应在教学中积极创设一定的社会语言情境,在特定语境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参与。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评讲,都能给差生一定优惠政策,让差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
3.化简与引趣。英语语法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详加说明,课堂必然枯燥无味。做和教学有关的动作,谈论学生感兴趣的“闲事”,开开玩笑等是我经常用来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轻松、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以情引情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四、课堂偶发情况的处理
英语许多地方与汉语不同,再加上中外习俗的不同,因此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1.转移矛盾。即把不利课堂的行为转化为有利课堂的积极因素。一次我在教“火车”(train)这个单词时,有个学生故意用中文的“蠢”来读这个音,引得其他同学轰堂大笑,我一听这个音跟train的读音确有相似之处,就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音来帮助记忆,但要注意读音并不完全相同,最好还是根据音标去发音才更标准。这样,既转化了课堂矛盾,又使教学深入了一步。
2.冷却处理。对课堂上出现,对教学影响不大的问题,暂不理睬,待时过境迁,情况缓和后再行处理,避免在课堂上引起激化。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有目的、有意义而又有感情的活动。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学生的心理因素对教学又至关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潜能,熟知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善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湉.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