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探究
2016-06-07张春兰
张春兰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还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和文明礼仪等。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通过文化教学进行激趣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针对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激趣作用进行探究,并制定部分科学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 激趣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的渗透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其更加深刻的认识英语文化内容与知识特征。文化教学与枯燥的单词、语法、句型、写作等教学相比,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激趣作用,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认识,接触到更多的英语体系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一、明确文化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遵循文化教学法的实施原则。文化教学和故事教学比较类似,它们都需要教师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对文化教学进行改良和细化。教师借助英语文化开展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对主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将文化与其有机整合,并控制好是实施进度,过慢或者过快都是不可行的。同时,教师自身应做好英语文化信息甄别工作,控制好文化教学的量和度,确保文化教学能够产生激趣作用。例如,在进行《My name's Gina》教学时,由于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通过学习自我介绍、问候别人学会区分中英文的姓与名,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人的姓名特点,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文化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英语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十分重要,是学习好这门语言的关键途径。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普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化的辨别能力与差异敏感性,并实现激趣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融入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等,进而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学好如何把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采用不同的日常用语。比如,英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英语文化的电影,诸如《Time Bandits》、《Life is Beautiful》和《The Sound of Music》等;或者让他们阅读部分关于英语文化的文学作品,包括《Pride and Prejudice》、《Oliver Twist》和《Notre-Dame de Paris》等。
三、运用文化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在差异化的民族背景下,语言的表述方式与形态也不尽相同,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来评判其文化修养,并了解其民族特征。英语作为初中生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改良,充分发挥文化教学的优势,在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对英语课程充满期待与渴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文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例如,在进行《Where's the post office》教学时,教师可告知学生在英语文化中,问路通过左右来表达,而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以东西南北为主,以此渲染教学氛围,产生激趣效果。
四、利用文化教学强化英语教学
初中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语言去表达、交流和倾听,但是由于汉语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表达顺序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可利用文化教学强化英语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的构成,有意识的改进个人思维模式与方式,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英语语句进行分析以及记忆词汇与短语。常见的中英文化差异有很多,诸如sweet water是淡水并不是糖水;black tea是红茶并不是黑茶;white man是忠实可靠的人并不是皮肤白的人,以及green hand是新手并非绿手。教师可运用这些中英文化差异性较大的短语强化英语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的特殊性,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总结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激趣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适当融入文化知识,渗透英语语言文化内容,促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具生机和活力,散发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巫美华.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蔡宇莉.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
[3]赵川.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