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学、研学、拓学”

2016-06-07吴金根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先学研学教材

好的教育是什么?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应该是教与学的关系,涉及到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一、构建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教与学无限地升级,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带来变革和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并维护学生社团,推动社团活动;可以依托新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课堂成为新常态。

1.网络微课程建设

学校教育是依据教育目标及课程,通过教师、课堂、教材等要素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是在特定场所开展的特定活动。从以往的教育来看,是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提供了资源的整合和新鲜的资源,提供了教育革新的平台,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完全依赖于学校,它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变成现实。

为此,学校可依托互联网构建学校课程及体系,为教育过程当中产生更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提供分众和个性化的学习及工作的条件,让学生有可能按自己喜欢的去学习,按自己的方式学,按自己的进度学。把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由“教师控制”“以教定学”向“自我控制”“以学定教”转变,让学生成为选择的自主者。

网络课程的构建表现在,一是依托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二是利用地方资源课程化,三是利用网络资源拓学化。涵盖网络文本课程资源,网络实践课程资源,网络教师课程资源,网络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师生互动平台。

2.网络微课堂构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整个学校的活动状态、班级活动状态、课堂活动状态正在变化,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因为,互联网把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逐渐替代,教育本来的任务是要按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的人格、社会性得到发展,特别是让人的与众不同的、体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部分得到发展,互联网环境是教育回归的好机会。

当下,微课程进入了教育视野,进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课堂。“翻转课堂”也让学习有了新的求知、学知和问知的渠道和可能,这样的方式改变着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重新定义着课堂。它可以将以前在学校课堂上要完成的使命换一个地方,把以前不能在学校进行的活动特别是人和人的交往变成了主要功能,使得“自己的教师”可以教“别人的学生”,“自己的学生”可以上“别人的教师”的课变成现实。网络微课堂,从真正意义上把教师转化为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转化为先知者的角色,师生伙伴,共同进步。

网络微课堂构建主要表现在,集中学校教师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设计能自主学习的专门网上通道。一是依托国家网络教学资源库进行校本化微课堂构建,二是利用地方名师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化课堂构建,三是利用学校教师自制教学资源进行课堂化构建。涵盖网络教学微视频,网络学、练、评互动平台。

二、构建“三学”新教学

教学是教育的一个载体,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是诸多要素组成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学生状态、教学评价等。教师要研究与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和程度,厘清“学中生”与“生中学”“学”与“不学”“教”与“不教”“快教”与“慢教”“何时教”与“何时不教”“怎样教”与“怎样不教”等关系。

1.重构教学理念

优效的教学是有真实学习过程的,是有科学学习方式的,是需要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需要学生的主动进入,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

学习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学习的获得可以独学、互学和师学而来,可以从课本、书籍、网络、生活、社会等而得,可以通过读、问、说、听、思、练、议等而收。如何基于“课堂”,聚焦课堂,追寻课堂,打开课堂,科学把握教师(知识、视野、理念、教技、主张……)、教材(内容、情景、问题、练习、系统……)、学生(情趣、知识、思维、学法、胆识……)、教学(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策略……)、评价(方式、手段、渠道、过程、结果……)、时空(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学室、网络……),让教材内容活化,让学生学研先行,让教师智慧介入,让探究走进价值,让活动全员参与,让思辨不断彰显,是我们要理性思考和实践研究的。

网络信息时代,课堂已经被“打开”,已经从教室走向了校园、社会,走向了网络新媒体。教学方向需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教学目标需要从会学走向想学,教学依据需要从课本走向课标,教学关系需要从教学走向助学,教学方式需要从“课中学”走向“随机学”,现代技术需要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因此,它需要我们重构“课堂评价”,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课堂教学的观赏,学生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生成的有效与教师预设的精彩,学生整体的精彩与个别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学生一时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课堂教学的效率等关系,向学生的“向学”和教学的“向优”漫溯。

2.转换教学方式

互联网新技术“先学、研学、拓学”三学教学的展开,是让教学走向学生,走向学生自主、自治和自由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课堂教学,我们已经习惯于“师前生后”教学,能否“生前师后”,需要教师的教学胆量和智慧。近年来,我们尝试着教学翻转,三学联动,浸润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趣、学能和学力。

先学,是一种以学生自我、自主学习为主的,非教师直接介入的学生学习活动;研学,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实现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活动;拓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深化和深度认识的学习追溯、嫁接、延伸和拓展的学习活动。

先学是学生在“自探、自知、自疑”的预学策略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和能力;研学是学生在经历自我感悟、体验、思考和发现后的伙伴互学活动和方式;拓学是通过教师“以学定教”,把力用在关键处,引领学生去“编织”,去“堵漏”、去“爬高”,培养学生思维升级的方式。

“三学”(先学、研学、拓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一种教学的方式,一种教学的智慧,也是“优教”和“优学”的一种技术和艺术。“三学”需要融合,相互渗透、穿插,需要无痕教与学活动。它涵盖着新与旧,慢与快,放与收、生与师等学习融通。

3.构建“三学”策略

优教的课堂,应该是基于教学的一般规律师生互动的课堂,应该是“乐、实、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的、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和充满情趣的课堂,应该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而不同”“导且相宜”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教融通、以学论教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和平台的课堂。

一是研透教材,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教师首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要素。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发现教材中学生自己学习时可能学不懂、学不到的地方,能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将文本的“点”“线”“面”有机串联,从文本的“无声处”读出“有声”,从文本的“散落处”读出“联系”,从文本的“单一处”读出“整体”,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教学的策略,即拥有厘清教材知识点的能力,重组教材的能力,发现素材、捕捉可用资源的眼光。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体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来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和驾驭教材。

二是放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发现者”。杜威说过:“教师只有熟悉他的每一个学生,他才有指望理解儿童,只有他理解了儿童,才有指望去发展任何一种教育方案,使之或者达到科学的标准,或者符合艺术的标准。”不一样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放开教学,才能因人而获。一是去发现学生存在于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二是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已有”“没有”“想有”“能有”“易有”和“难有”;三是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知”“半知”“不知”“想知”“能知”和“难知”,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握学习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调控教学的弹性,调整教学的环节,去找寻课堂教学中需要提供的学习材料,去设计课堂内外、教学前后学生需要展开的活动,去规划课堂的开局、教学的起点,去审视教师的位置,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最近”发展、“低耗”发展、“最效”发展和“最好”发展。

三是打开课堂,让教学成为师生“共生者”。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体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飞跃——课堂即成长,即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打开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富有“生机”和“灵性”,让学生拥有“想象”和“思辨”,让学习充满探究、智慧和创造。

助力“先学”。先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感知新方法,感觉和生长新思维;可以让学生采集“学不懂”“弄不明”的新问题,为课堂交流与探索“储备”自己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对问题的研究更有“前思性”,对面对的疑问点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使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化“被动”为“主动”,化“给学”为“需学”,丰富研讨资源,简化学习过程,互补长短,低耗高效。在“先学”时机设计上,可以是“课前时”,也可以是“课中时”。在“先学”方式设计上,可以“带问而学”,可以“先学而问”,也可以“先练而学”。可以通过设计“先学导单”,展开先学系列活动。

导引“研学”。研学是“先学”的延续,是“初研”和“自思”的发展,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对“先知”“先觉”“先问”“先疑”及“不知”“半知”和“疑知”的呈现,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研发。研学是学生通过尝试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等活动,在思维互动、观点碰撞中,共同展示、认证“先学”所获得的知识,所发现的规律,所构建的思维,所创造的方法,主动和自觉地主张“我知”,吸纳“他知”,破解“难知”,获得知识、思维和情感的整体发展,以达成教师“不教之教”的教学理想与境界。

“研学”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课前、学前的自主“先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师提供预设的“议题”,通过学生交流反馈的状况,通过预设和随机提出的重点和核心问题,让学生“带问而研”“带研而问”,使学生的思想交流更具针对性和研究性。

分层“拓学”。差异是学生间正常的学习存在,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正常“离散”,需要教师施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因材施教策略。适时的“拓学”活动,是对“学困生”知识、方法、思维、能力和兴趣的特别帮扶和学习照顾,是对“学能生”的特别供给和学习拓展,是对学生课堂和课本学习的阅读延伸、问题解决能力延展,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和因材施教的策略,也是达成“能者更能”“弱者也能”的教育教学智慧举措。

拓学,需要教师以学论练,设计好分层、免做、自选的学生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各得其所,做“能”做的、“想”做的、“难”做的和“趣”做的题。需要教师的以学论学,设计好分层的、自选的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读“能”读的、“想”读的、“难”读的和“趣”读的资料,让学生优效发展。

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学、研学、拓学”三学教学,是基于教学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校的教学。如何挖掘学校教学研究经验,发挥学校教学研究团队能力,开发好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环境,借助“互联网+”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情景、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是获取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理智。

(吴金根,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2151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先学研学教材
教材精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浅议“分层先学”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有指导的“裸读”式“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