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跨文化”理念下苏派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

2016-06-07张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跨文化民族美术

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增多,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理解并践行“以本民族文化熏陶为主,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包容”的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江苏地区,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民族文化艺术,更有着独具一格的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的苏派教学风格,在“跨文化”教育理念指引下,苏派教学语境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着跨文化教育途径的实践和地区艺术文化精髓传承的双重责任。

一、现行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要有针对性地担负起小学美术教育的责任,理性地认识现行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是必要的前提。

综观小学阶段12册教材的内容(以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教材为例,下文简称“苏少版”),教材比较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将绘画、立体造型、美术欣赏等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的能力。2002年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苏少版美术教材更是注意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融合到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培养的小学生不仅仅具有相应的美术技能,更具有丰富的美术情感与审美眼光,能够在自觉与非自觉之间用正确的审美欣赏生活、学习中的视觉对象,并能积极主动地用美术的知识与技法扮美生活。

尽管在小学阶段教材编写时都考虑到中华民族艺术的认知与传承,因而每册教材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比如陶器、图形印章、年画、泥人、皮影、民居、剪纸、脸谱、石刻、青铜器等),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丰富的现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其能够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还很低,其存在形式是孤立的,缺乏相应系统性和延续性,尤其缺乏的是与现代艺术和异域文化的融合性或创新性,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形成了“学习无延续性、学后即丢或是学生不易接纳”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断裂的尴尬。

二、“跨文化”教育理念下苏派美术教学的责任担当

“苏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苏派教学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认同。这种价值的认同与追求,是气质在教育中的流淌,她让我们告别了大一统,告别了千人一面,意味着我们更专业、更专长,意味着我们更谦卑、更豁达。在美术教学中,清简体现在“吃透教材、因地制宜、方法适切、清通简要”的教学策略上;厚实彰显在“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夯实双基、厚重稳实”的目标实现中;灵动浸润在“分层达标、科学训练、品尝成功、灵秀生动”的学习活动中;精致表现在“时时关注、适时关心、优化过程、精美细致”的教学过程中。

跨文化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悦纳的眼光,尊重、学习、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有“包容异己”的世界公民胸怀,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精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具有人文的性质,需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需要形成创新精神与技术意识。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跨文化的理念下充分挖掘地域美术资源、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观及美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给予“美育”更丰富的内涵,我们更应以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全球性思维框架的视野来探索今天的苏派美术教育。因而,笔者认为,今天的苏派美术教学应该具备自己的责任担当。

1.培养学生用世界眼光认知民族美术精髓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画家,民族美术的精髓需要所有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去认知和传承,并不是少数艺术家的责任,教育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美术教育则是为民族的艺术能够传承与发展负责。

(1)把握创作主题,有目的地欣赏认知

在小学阶段的主题绘画创作有很多,教师必须围绕创作主题给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打开创作思路、提供形象借鉴。在选择欣赏内容时,教师不妨学习“跨文化”教育理念中“以本民族文化熏陶为主,用‘理解、包容的胸怀和眼光悦纳异域文化”的精神,根据创作主题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民族美术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将民族美术形式和异域美术形式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合理借鉴与运用。

例如《柱状雕刻》一课中,教材上的插图多为同龄学生作品或非洲的柱状木雕和现代卡通柱雕,为什么没有中国古典柱雕?通过请教建筑学领域专家和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古代柱雕除了曲阜孔庙的石材盘龙柱,其他的均为木质,以山西晋祠圣母殿的盘龙柱最为著名。但是,中国古代木柱多有石质的柱础,柱础可以归为“柱状雕刻”的范畴,其造型精美,受佛教文化和地域物产的影响,纹饰以莲花、鱼、祥云图案为常见,风格简朴华丽,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和本节课的学习要点介绍给学生的好内容。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学生们自行总结出:柱饰的风格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织物、器皿等物品上的纹饰具有一致性。最终,学生用创新的手法表现出了民族的风格。

(2)整合教学内容,主题欣赏系统化

在12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从中年级开始,每册都有欣赏的学习内容,并且欣赏内容都与前面的教学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以六年级教材为例,第11册的欣赏内容为《青铜艺术》和《木版年画》,在此册教材中,分别有《木版画》《综合版画》《印花布》《人物装饰画》的内容呼应;第12册的欣赏内容为《现代雕塑》,与之相呼应的内容有《纸柱造型》《现代建筑》《美丽的园林》等。我们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可以将其内容有机梳理与整合,根据学习内容将我国民族传统美术的形式与异域美术形式和现代美术形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用融合、接纳的心态和视角去欣赏、运用。比如,在教学纸柱造型时欣赏古今中外的柱式,理解柱式的造型受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现代气息的柱式造型往往是在汲取了古今中外的多方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柱子的赏析延展到建筑的欣赏。之后在欣赏园林时将古典园林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现代设计的创新。

(3)结合其他学科,延展欣赏领域

和苏派美术教学一样,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也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精髓的重任,例如在苏教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9册语文教材《莫高窟》一课中,特别介绍了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和神态各异的佛像。语文学科侧重于通过语言描写传达莫高窟壁画和佛像的精美与传神,那么美术学科则应该从视觉形象上给予有效的补充。经与语文老师商量后将美术欣赏与语文学科的课文学习有机进行联系,在涉及到美术专业知识的环节由美术老师出场进行补充,从造型、用笔等美术专业角度进行赏析,最终达到语文学习具象化、美术欣赏深入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并不能随着语文学习的结束戛然而止,江苏地区的根脉文化具有“支流汇聚,奔腾向远”的特点,我们不妨及时寻找江苏地区的石窟造像,比如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通过比对,让学生认知江南佛像造型与西方佛像造型的不同,使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在彰显地域特色的同时,具有系统、延续、传承的特点。

同样,苏少版美术第10册中的《画脸》一课中,多处提及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画脸”艺术,学生对这些内容既好奇又陌生,考虑到音乐、美术在艺术领域的互通性,加上京剧艺术在音乐、美术上的双重要求,采取了音乐、美术教师合作教学的形式将两节课连上。教学以欣赏京歌《说唱脸谱》为切入点,了解京剧脸谱的构成特点为主线,让学生通过看脸谱、认脸谱、画脸谱、唱脸谱初步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脸谱的学习对京剧艺术的其他知识也有相应的了解。最后,以“京剧起源”为突破口,了解京剧中蕴含的昆曲成分起源于江苏昆山,同时江苏还有扬剧、锡剧、淮剧等地方戏。

2.帮助学生用多元技法表现传统美术形式

画像砖需要烧制,中国画的传统线描需要用毛笔勾线,水墨画需要笔墨纸砚,皮影需要驴皮制作……提到民族传统美术形式,学生总是望而生畏,光是画具就难以备齐,怎能让学生从内心接纳,更别说喜欢了。其实,在“跨文化”理念指导下,发扬苏派教学“支流汇聚,奔腾向远”的文化根脉,我们不妨用多元的画具和技法表现民族传统美术。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第6册《老房子》一课为例:选题上以表现学生容易接触到的江南民居和南京民国建筑这些本地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古典或近代建筑为主,帮助学生回忆曾经的旅游、观光,或者能在出游时带着已经了解的知识和专业眼光去欣赏,同时能够在平时用发现的眼光去了解、欣赏身边的传统建筑。

表现手法上用最为简单的现代文具——记号笔、签字笔,结合中国传统的黑白线描方法,通过充分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轻重、疏密等特点将中国传统建筑所追求的黑与白、简与繁、去与留、虚与实的对比与和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后期展示上,水彩情韵,西画水彩的水分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江南民居的柔美,同时,全班学生的作品如何合理地组合在一幅大画上正好体现了“跨文化”教育理念中友爱、宽容、悦纳、和谐等特质。彩色卡纸衬底,根据表现内容选择什么颜色的卡纸衬底,以及应该怎样取舍、镂空,恰是运用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中的“取舍”方法,不仅“考虑笔画部分,更要考虑空白部分”的造型。

3.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努力弘扬传统艺术

就如同进入课堂的京剧并不一定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学会一样,民族传统美术的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画家或是研究人员,而是让孩子通过这样的学习对其亲近。与继承传统的优秀核心文化一样,各种民族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也从此可以得到继承。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通过他们带动自己的父母,甚至更多的人喜欢并懂得欣赏我们的传统美术和地域文化精髓。

三、践行“跨文化”苏派美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摒弃民族艺术形式,一味地崇尚“西化”不是“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同样一味地追求“民族风”“复古风”也不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现在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和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视觉文化资源,只有将“民族的”放在“世界”环境之中,才能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等艺术大家的共性除了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还具备宽广的中西美术比较视野。同样,作为江苏美术教师,践行苏派美术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关注国内其他教学流派的动向,学习其长处。

践行“跨文化”的美术教育,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得为“跨文化”而跨文化,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采取“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形式,这样会最终导致一味地追求“跨文化”的形式而扭曲了美术表现的固有特点和艺术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经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目前的美术学科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学习他人忘却自己”则会失去根基,“学习他人强大自己”才是传承民族美术的复兴之路,同时也是今天全球化和中西文化充分交流语境中值得思考的命题之一。

(张静,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210038)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跨文化民族美术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美术篇
MINORITY REPORT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