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2016-06-07吴兴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栖霞全区教研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主城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运中心,华东地区现代工业、科技、人才集中区。独特的经济地位与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同时也成为区域内生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全区纵横390.52平方公里,运输线复杂,阡陌交通,在南京市下辖诸区中算得上是幅员辽阔,但偏远的村小数量较多,这些都为教研培训、会议召开、信息传递等带来诸多不便,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样的区情,栖霞教育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如今,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已建有千兆以上局域网,出口带宽不低于100M,互联网百兆到桌面,与区域内所有学校互联互通。数据管理、资源存储、信息共享功能齐全,设备运转正常,使用率高,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建有覆盖全区域的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库和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校的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共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建设有规划、有成效,利用率高,网络研训和网络管理形成常态。全区各校都以“南京市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网络设施,优化网络基础条件,基本实现了校校无障碍的联通。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互联网+栖霞教育”的创新应用研究,着力探寻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学习力提升路径,构建富有成效的学习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多维度的行政措施——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1.“给力”的经费保障

区教育局积极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筹备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全面改薄”的计划之中,给予优先保障。

2.全面的建设机制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与移动、联通及电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支持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3.融合的教育手段

我们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育质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整合而形成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

4.创新的网管培训

我区还特别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从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相关培训,特别是创新工作室培训模式,提高了网管员的实用技能水平。2015年我们创新了工作室的“导师制”培训模式,为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2016年,工作室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培养模式,结合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导学式网络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进行智慧教育建设,把培训工作纳入到具体的项目中,每一位学员最终都要呈现出自己的成功案例,每一个实验小组都要具体帮助一家基层小学或者边远地区学校完成一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建设云课堂——极致化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快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栖霞教育弯道超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栖霞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与上海沪江网携手共建了全国首个区县级的“栖霞云课堂”,大量的网络免费名师直播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线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包罗万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授课老师等进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但共享网络名师资源,还把我区的地方名师推上线去,利用全区名师工作室资源在CC-TALK上开设直播课程,让优质资源通过互联网均衡辐射全区。张明红工作室开设了“趣味数学”“玩转魔方”“数学实验”系列课程。乌新秋、陈玉梅工作室的“巫婆讲绘本”等线上课堂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网红”栏目。同时各街道学校也通过沪江在线区域互联,分享校本资源。如龙潭中心小学的“灵美龙小”教室、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的“金小课堂”等也受到很多学生的热爱,在线点击率屡创新高。

“栖霞区云课堂”不受地点、空间的限制,刷新了传统课堂学习方式,在线质疑、抢麦互动答题、红花点赞等令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方式走进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体验着这种别开生面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起了求知的欲望。

三、构建数码社区——丰富的资源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在“互联网+栖霞教育”的创新应用研究中,我们特别重视数码社区的建设,通过高性能的网络交换设备,区内所有校园的云平台互联互通,全区校园云平台均得以规范化运行。标配网站应用平台以及学校自选网站应用平台,全自动智能汇聚了全区所有学校的资源库更新后的内容,得到南京市教育局专家评估团队的高度评价。我们搭建了远程视频教室、栖霞研修博客、栖霞备课网等云平台,和南京市所有区县的网络视频会议室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区教师在这一平台上开展了数以百计的各种类型的远程研训活动,包括远程集体备课、远程专家讲座、远程校本教研观摩、远程网络赛课、网络公开课,以及全区性大型网络直播交互等活动。

我们还先后建起了栖霞微视频网、栖霞MOOC、“阿拉丁”学习网、移动同步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由于光盘、云储存、大数据等大容量的特性,这些平台上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包括文字和图片,还能实现声音、动画和三维的效果,使信息变得更为生动和实用,更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栖霞微视频网目前已经拥有8000多部教学微视频,两年来点击率接近300万,被国内同行誉为“栖霞可汗学院”。而“阿拉丁”学习网目前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类课程已经有1000多门。在区教育局的助推下,各校把这些优秀的网络课程校本化,让学生利用社团、网络夏令营或其它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多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构建式创新——多元评价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力

“互联网+评价”能够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全面地运行。比如我区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生学业水平跟踪系统,升级改造了以往的网络阅卷模式,可以从多个维度反映教学的质量。这样一个集网络阅卷、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水平跟踪为一体的专业系统,充分利用网络阅卷形成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方面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长期跟踪,提供矫正指导。

“互联网+”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如论坛、讨论组、留言板等等,为课堂中的分组学习、交流也提供了平台,成为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交流,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搜集与分析。在沪江在线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简单而快速地看到自己学习情况的表现与评分,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样的评价比较公正直观,也有很强的生成性。

在风靡全区的CC-TALK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听讲、解决疑难等方式得到“小红花”奖励,也可以用得到的小红花为自己喜爱的课进行点赞,体现了线上教师一节课的受欢迎程度,这种评价机制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

五、翻转式教研——教师素养提升“奔腾”学生个性学习力

在“栖霞可汗学院”运行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日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它想停止就停止,想重复就重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享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学校的翻转课堂只是灌输式地看视频。如果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不愿意成为教学变革的引导者,任何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无法从根本上推进教学的变革。

如何把翻转课堂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作用最大化呢?我们以高效的教研活动为突破口,以进一步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通过“在线教研”平台的“翻转教研”,我们打破了以往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教研格局,让人人都真正地参与进来。同时通过“HOT精华热帖”“游客点评”等措施,摒弃了以往那种碍于情面不疼不痒“蜻蜓点水”般的评课方式,让评课真正开诚布公。“好评”让执教者发现原来自己还很棒,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创新;“差评”让执教者认识到必须改进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其他老师也是一种提醒与警示。

随着“互联网+”逐渐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栖霞教育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在“互联网+”的天空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吴兴,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栖霞全区教研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蓝光TOP5
装着我童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