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处方
2016-06-07关爱民李蓓刘姗姗田珊檑
文/关爱民李 蓓刘姗姗田珊檑
语言处方
文/关爱民1李蓓1刘姗姗1田珊檑2
作者单位/1武汉市中心医院2中央民族大学
他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查房,每个手术细节、手术步骤都精雕细琢;他勇闯生命的禁区,精湛的医术让众多被判“死刑”的患者“起死回生”;他花两小时耐心给病患家属讲解PPT,用“语言处方”打开患者的心结;他收到众多患者的感谢信,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国之声评其为“最美新闻人”。他就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外科医生蔡常春。
语言处方
维根斯坦曾言“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直言语言的重要性;当代作家韩少功更是强调语言对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永恒影响力,巨作《马桥词典》开启了“语言寻根”的神秘之旅。在医疗领域,蔡常春医师用行动阐释了“语言处方”的魅力,他坚持“医者父母心”的信念,视语言和药品同等重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具不同的“语言处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用亲切的语言询问病情,用抚慰的语言温暖患者的心,重建医患信任。
“语言处方”需“因人而异”
“你不仅治好了我儿子的病,还花两个小时跟我用‘幻灯片’讲手术方案,这么细致、耐心的医生真是难得。”80岁的黄端芳老人在一封6页纸的感谢信里这样写道。黄端芳老人的儿子曾被怀疑是恶性肿瘤,被判定为只有1年或半年活命。全家人抱着一丝希望找到蔡常春主任,蔡常春对病情进行详细地分析并诊断出病灶,认为手术还是有机会治疗。为了让家属安心,蔡常春专门做了10页PPT,把黄奶奶叫到电脑前,详细为其讲解儿子的病情,没有强调癌,而是讲解如何治疗以及风险,并提到曾治愈过的类似病情患者情况,这无疑给黄端芳老人吃下了“定心丸”。最后,手术十分成功,黄端芳老人为此感动地写道“这个医生完全不同,用高超的医术救了我儿子,用真心的话暖了我们全家人的心”。
蔡常春认为,针对不同的患者,应开具不同的“语言处方”。用真诚的语言抵达患者内心最柔软处,温暖其脆弱的心灵。“语言处方”不在长篇大论,而是在于对不同的患者,说出最对的那句话。他给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讲解PPT,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则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病情。在“语言处方”中融入关心、爱心、细心等人文情怀,让患者及家属真正放心。
改善医患关系 重建患者信任
来自河南76岁的陈婆婆患上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后恢复很慢,两个儿子因母亲伤口总是冒脓到医院吵闹,明确表示对医院的不信任。蔡常春叫来陈婆婆儿子,以图示例讲解病情,并经常去陈婆婆病房询问病情,安慰并鼓励陈婆婆。最终,陈婆婆的两个儿子了解了蔡常春的用心良苦,在陈婆婆出院后,为蔡常春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
医患关系是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患者的信任是治疗顺利开展的前提。而现阶段医患摩擦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便是忽略了患者的信任和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蔡常春的“语言处方”无疑为改善医患关系、重建患者信任上了十分生动的一课。蔡常春给67岁的张婆婆递去一颗润喉糖,缓解张婆婆术后胃部的不适,并为其盖毛巾,蹲下身为其换引流管;蔡常春也会跟耳背的苏爹爹说“悄悄话”,尽管苏爹爹听力不行,但蔡常春贴近其耳朵的询问话语温暖了苏爹爹的心灵,赢得了苏爹爹的信任。蔡常春的“语言处方”从患者的内心需求出发,重建患者信任,改善了医患的关系,最后收获的是病人长久的牵挂。
践行“工匠精神”
2016年两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了“工匠精神”,号召全体人民践行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众观世界百年老字号,无一不阐释着工匠的魅力。我国要实现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在我国的医疗领域,蔡常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永恒魅力,他极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追求严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艺,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患者,“语言处方”更是让“工匠精神”插上了创新的翅膀,照亮了医患之路。
蔡常春曾言“每天只有24小时,但我愿意将时间交给病人”。蔡常春将这种自我牺牲视作职业习惯,三年来没休过一天公休假,双休日也几乎都呆在病房,经常凌晨两三点为患者解答疑难。他的“语言处方”凝聚“敬畏、尊重、真诚、职业”的内涵,踏踏实实践行了“工匠精神”。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表达一种理想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下,“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同等重要。我国医疗领域同样期望这一美好图景。外科医生蔡常春开具的“语言处方”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疗人文氛围,尊重患者的生命,重建患者的信任,改善了医患关系。一个普通的医生诠释着“语言为药,润心无声”的不普通。中国需要更多的蔡常春,“语言处方”值得广大医疗同仁借鉴,让“语言处方”之光照亮医患之路,让“语言处方”如春风细雨般滋润患者心灵,让我们以“一篙不可放缓,一滴不可弃滞”的精神重建患者信任,赢来医疗领域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