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背您过河
2016-06-07樊光辉
文/邹 驰 樊光辉
让我们背您过河
文/邹驰 樊光辉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中国已故外科学大家裘法祖先生曾这样形容医患关系,“医生治病,是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这个贴切的比喻很形象地展现了医生与患者之间腹背相亲、患难与共的关系。
作为众多年轻医学生之一,我们怀揣“献身医学、为医学奋斗终生”的坚定决心,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严谨态度,起航自己的医生职业生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处理医患关系。
我曾以为医患之间会因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战胜病魔而融洽相处,可临床上遇到的种种事例却让我对医患关系的体验有了复杂的体会。面对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我在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医患双方互不信任
医患双方互相的信任是救治疾病的基础。然而临床上不难见这个基础的不堪一击。患者前来就医,对医生处处质疑:你是不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医生?你太年轻,凭你的技术与经验能否看好我的病?你给我开的检查是不是有必要做?目前治疗这么久却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在故意耗费我的钱财?而医生也要担心:我叮嘱患者的注意事项他是听进去了?患者是否按我的诊疗思路在配合执行治疗方案?一旦没能达到患者的预期值,患者会不会扯皮闹事,影响我以后的职业生涯?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我前来就医,是将最宝贵的生命托付于你,心里必然惴惴不安,一旦某位医生的不负责导致出现问题,会直接危害我的生命健康。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患者或家属打伤医患人员的事件频繁发生,在积极救治与自我保护性救治之间,我可能会选择后者。
医患关系一旦牵扯到社会因素,就变得复杂起来。更无奈的是,很多新闻媒体总会以患者为受害者的立场,用夸张的标题,做大篇幅偏激的报道,导致公众对医生这个职业戴上了有色眼镜。我的带教老师曾告诉我,有位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出院后在节假日给她发诅咒短信,这是多么让人寒心的事情啊!患者将自己的不幸完全发泄到医生头上,而医生还要顶着巨大压力面对一批接一批的新病人,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下去,医患关系怎能不紧张?
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不了解疾病诊断治疗的意义或者对疾病有错误的理解,这些都会加深医患之间的误解。以下都是我在临床上见到的实例:患者A 因为拍胸片检查,结果是正常的,对主治医生非常不满:“既然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还要做这个检查”。患者B 心衰入院,口渴难耐,而医生却不让喝水,他会在护士稍不注意时想方设法偷偷喝水。患者C 进食后即呕吐,可她还拼命地让自己吃东西,我们劝她不要勉强,必要时会给她静脉注入营养,可她深信“是药三分毒,不吃饭就要饿死,一定要吃进食物而不要吃药”。患者D 看病做治疗总喜欢借助网络搜索相关资料,深信网上的“偏方”或“专家”,而质疑自己的医生。
以上四个例子只是各类型患者的几种代表。部分患者经过医生的耐心劝解会改变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可有些偏执的人仍然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信自己久病成良医的“经验”,相信传统的“祖训”,更或是相信新科技带来的“求医问药百科大全”。患者错误的执念会阻碍医患交流的渠道,因为无知,他们不能理解医生“折磨”他们的用心良苦。这无疑在医患之间筑下了玻璃质的城墙:医生眼见患者痛苦,但无论怎么伸出援手,患者都不能接受到救助。
医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医生的表达方式、同理心、同情心对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面对不同文化程度、年龄、身份、地位的患者及家属,我们沟通的方式就应该不一样。
刚上临床时,我跟病人交流会脸红,特别是当遇到长辈或者是病人问问题的时候。我的带教老师很及时的纠正了我的腼腆。医生首先要展现出大方、自信的风貌,病人才会放心地将自己的健康托付于你。其次是自己的语言方式,刻板地套用教科书上的专用名词,或者病情分析太专业化,都会影响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这时候可以合理地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喻,方便患者形象地理解。在与患者谈话中,哪些病情应该交代,而哪些病情出于“善意的谎言”应该对患者本人隐瞒,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要适度拿捏。
除了交流方面的技巧,医生更应该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现代医学倡导“以人为本”,作为一名医生在医治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句亲切的鼓励,一个温暖的问候,在患者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些关怀会如火把,照亮他们的内心。患者因病烦躁、怨怒,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而应理解包容;患者治病倾其所有,有些选择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权衡决断。当然,不仅仅是对患者,还有患者的家属,有时候承担更大压力的往往是他们,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的心理状况,毕竟他们才是扶持患者走得更久远的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在这六种“不治”中,我们不能改写的是本身病情危重和无药可医情况下的结局,但其他的四种情况,如若病人能够相信医生,听取医生的建议,珍爱生命,再加上人们的友爱互助是可以改变的。
我愿每一个患者能够信任且配合医生,每个医生能够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整个社会风气不向医患对立、各持己见的趋势演变。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方法,这样,在患者向我们伸出双手的时候,我们能将其紧紧地握住,坚定地说,让我们背您过河。
雪中情 摄影/李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