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口发展态势简要分析
2016-06-07杜妍
杜 妍
贵州省人口发展态势简要分析
杜妍
在解放前,贵州省的人口增长类型为高出生和高死亡率而导致的低增长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解放后,由于农村的土地改革,改变了生产关系,使全省人民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事的改善和提高,人口死亡率明显降低,从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而导致的高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常住人口总量在1978是2686.4万人,之后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04年达到峰值3903.70万人,绝对量增加了1217.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5.12%。2004—2011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到2011年下降到3469万人,下降了11.13%。根据贵州省人口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增长幅度人数由1978年的56.57万人减少到到2011年的22.17万人,而贵州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最高值21.24‰减少到了2007年的6.68‰,之后有所回升,2010年达到7.41‰。贵州省历年人口的变化具体见图1:
图1 贵州省历年总人口发展趋势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贵州省的常住人口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户籍人口却在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2686.40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3676.63万人,到2010年达到4189万人,共上升了1502.6万人,增长了55.9%。由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距可知贵州省迁出人口较多。根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户籍人口中向外省流出人口规模高达719万人,为全贵州省的常住人口比重的20.7%,占本次普查所登记得户籍人口的17.3%。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起来看,向省外流出人口增加478万人,十年间平均每年增长了47.8万人,导致我省常住人口大幅减少。总的来看,贵州省的常住人口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户籍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二、贵州省人口的结构及出生性别比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及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贵州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1982年贵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的少儿系数为40.88%,劳动力适龄人口系数(15—64岁)为54.45%,老年系数为4.66%。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的少儿系数减少较多,减少了10.7个百分点,劳动力适龄人口系数增加了8.3个,老年系数虽有轻微的减少,但仍然为4.61%。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的时间,贵州省少儿人口系数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系数上升了2.3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系数就由5.97%增长到8.57%,增长了2.6个百分点,老年系数年均递增0.26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第二个标准,贵州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具体见表1:
表1 贵州省四次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
2010年全国的少儿人口比重比为16.6%,贵州省的少儿人口比重比全国高8.62个百分点,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为8.87%,贵州省的老年人口比重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全国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为74.53%,贵州省的劳动适龄人口比全国低8.32个百分点,这说明与全国人口相比,贵州省人口结构具有年轻化的趋势,未来增势比较大。
三、贵州省人口身体素质状况
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此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能衡量本地区的经济和医疗卫生等条件的综合情况。
对于贵州省这样的开发晚、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省份,在解放前,医疗卫生等条件非常不好,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很低。1938年,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贵州省的婴儿死亡率达到了203.6%,当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163.8%,贵州婴儿死亡率达到全国的1.24倍。
贵州随着解放后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贵州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杨宗贵等人在1982年编制了贵州省最早的生命表(1959年),此生命表显示贵州省城市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9.57岁和49.32岁,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5岁和42.42岁。与解放前相比,贵州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10多岁。
第三次人口普查在1982年进行的,该普查数据显示:全省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1.1岁和61.5岁,总的预期寿命为61.35岁。贵州城市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2.54岁和64.64岁,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0.54岁何60.66岁。1983—1987年间,省卫生厅对6个测点大约160万人的监测数据显示,贵州省城市平均的预期寿命男性为和女性分别为67.05岁和71.98岁,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为63.51岁和63.05岁,说明贵州人口预期寿命在80年代中期中期之后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出的生命表显示,1989年全省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上升到63.04岁,女性上升到65.63岁,男女合计上升到64.29岁。①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生命表显示,城镇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8.70岁,女性为73.34岁;乡村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1.04岁,女性为63.53岁。200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5.96岁,比1989年上升了1.87岁。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的生命表显示,贵州省预期寿命分别为:城镇男性预期寿命为71.10岁,女性为75.74岁;乡村男性预期寿命为65.34岁,女性为68.33岁。201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10岁,比2000年上升了5.14年,十年间贵州省人口的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了。
四、少数民族的变化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近四次贵州省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贵州省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均呈增长趋势,但2000—2010年间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都有所下降。从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少数民族人口从742.35万人增加到1333.96万人,增长了近80%,远远快于1982年到2000年全省总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的23.4%。
2010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19.8万人,占63.89%;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8万人,占36.11%。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8.68万人,增长0.81%;少数民族人口减少78.8万人,下降2.24%。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比重在全国排第五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379万人,贵州占全国11.03%,同2000年相比,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虽然近十年间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总人口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比重依然很高。
五、城乡人口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城镇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为12.1%,到1990年城镇化率上升到19.24%。到2000年,我省城镇化率上升为23.87%,1990-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上升4.63个百分点。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3.80%,十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9.93个百分点,比前两个普查年份间提高的幅度上升了5.1个百分点(1990-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上升4.63个百分点),说明近十年来贵州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贵州省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呈现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快贵州省城镇化步伐已刻不容缓。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
本文为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注解:
①数据来源:中国信息网
作者简介:杜妍,女,河南商丘人,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