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营造智慧的数学课堂
2016-06-07王林英
王林英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智慧
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小学数学从教经历,在坚持写教学反思的情况下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理论先行,实践出真知
目前,我们农村教师不是缺乏实践,而是缺乏指导课堂实践的理论知识;不是缺乏经验,而是缺乏把经验梳理写下来的耐心和反思精神。
我们数学老师上课要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它能帮我们理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十大核心词: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这十大核心词,我在拿到2011年的数学课程标准时已经熟记在心。上课前,先重温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词,从而在理论的高度上,指导我们做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比如,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的第七个核心词“数据分析观念”为我们现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以三个问题导向,即“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才能发展孩子的数据分析观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抽奖、买彩票等身边事例,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不钻牛角尖,客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应以理性的分析态度,应付这个多元、多变、不确定的社会和生活。
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结绳计数说起》这节课,就是给孩子们介绍数的起源,在数学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增加一些数学素养。
所以这节课上课伊始,我就给孩子们讲故事:结绳计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代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宋朝人在一本书中说:“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这是用结草来调发军马,传达要调的人数。其他如藏族、彝族等,虽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识字的人中间还都长期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古人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头,一共放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的个数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通过回忆让学生对数字的来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数学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用精确的数字触动孩子的心灵
比如,我们学习认识更大的数的时候,其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数一数一百万粒大米有多少粒?一千万粒呢?一亿粒呢?这时候我用课件展现出:一碗米大约有一万粒,十碗米大约是十万粒,而十碗就是一大盆米的数量了,而十盆就是一袋子米,也就是20千克的一袋米,大约是一百万粒,而十个一百万也就一千万,所以一千万粒米大约就是四袋50千克的米这么重,而一亿粒米呢?就是40袋每袋50千克的大米那么多,这样就凑够一卡车才能拉走。而40×50=2000(千克),进而再把千克换成吨,那么2000千克就是2吨。所以一卡车才可装走2吨大米了。这时候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哇!怎么这么多!”
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孩子们对小小的一粒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时候我对孩子们说:“当你看到这幅情景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有孩子说:“我想到了人多力量大,团结起来就是力量,小小一粒米的力量很小,但是那么多放在一起就显得很多很多了。”还有孩子说:“我想到了一粒米很小,但是一亿粒大米齐聚在一起也能装满这么大一卡车,让我认识了一亿这个数字真大。”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说:“你想过没有,如果一人一天浪费一粒米,那么我们全国十三亿人每天要浪费多少粒米呀?”这时候孩子们说:“哇噻!要十三辆车那么多。”这时候孩子们才意识到浪费带给我们的危害到底有多重。
“是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们通过计算一粒米就能够感受到浪费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那么浪费一块橡皮,一个本子,算起细账是不是也让你的心灵受到一定的撼动呢?”我及时对孩子们总结说。看到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点点头,我知道节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我想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们在随手想乱扔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今天这节课。
四、运用多媒体营造智慧、快乐的数学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电子白板、触摸屏电视等多媒体设施走进我们乡村课堂。借助多媒体的支持,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电子白板的互动模式,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唤起他们情感活动,并按个人需要,适时调整进度,从而调动了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才能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智慧快乐的数学课堂。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