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中幼儿的别样“分享”
2016-06-07孟小晨
摘 要:3-6岁是个体个性初具雏形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混龄教育,因其自身的优越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中,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分享行为,在混龄教育的环境中,是有别于同龄教育中幼儿的分享,体现出混龄教育中更具层次性、主动性的别样分享。
关键词:混龄教育;分享行为;真善美
现代学前教育界对“混龄教育”的理解是将幼儿园里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在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实现推进幼儿社会、语言等各项能力发展的教育。正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谚语突出的正是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因此,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混龄教育”的提出者玛丽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认为在混龄教育环境中幼儿能够扩大交往的空间,扩充交往的技能,让他们吸取更多层次的交往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合作、分享、秩序、谦让、负责等)。在混龄教育中,幼儿社会方面的发展应该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就是混龄教育——班级内以“家庭式”模式进行编组,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有老大、老二和老三,即大班、中班和小班三个年龄段的孩子组成,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大部分以“一家人”为单位开展。混龄教育中的“大带小”,推动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中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分享,作为亲社会的一种,它对个体品德与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混龄班的孩子较平行班的孩子相比,独占行为减少很多,每天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分享故事,这些故事里孩子们的分享行为正丰富着他们人格中的真善美。
故事一:零食共享时光
上午组织了孩子们第一次户外写生活动,我和孩子们是一样的兴奋。来到目的地滨江龙腾大道卢浦大桥组织孩子们安坐好后,家长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户外写生。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能够按照家长老师教授的方法来绘画,画出来的效果很好,吸引了很多围观的爷爷奶奶来观看,还连连赞不绝口!
绘画作品收集好之后,就组织孩子们进行了“零食共享时光”——大家按照一家人的位置坐好,将自己带来的零食都拿出来放到了野餐垫上,迫不及待地开始享用起来。原本以为在家里面是“小太阳”的孩子们会独享自己带来的零食,可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出乎意料:
情景一:“哥哥,你的好吃的呢?”“我没带,我只带了一瓶水。”“那你和我一起吃吧!我妈妈给我带了好多蛋糕和薯片,还有水果呢!”“好啊,谢谢!下次我一定带,然后咱们俩一起吃!”
情景二:“浩×,你尝尝我的这个葡萄,可甜了!”“好的,谢谢哥哥,很甜!哥哥你也尝尝我的这个面包,里面有水果的!”“呵呵,我刚吃饱,谢谢!不过我可以吃那个薯片吗?”“好呀!我来帮你打开吧。”“谢谢,我们的东西可以互相吃的,随便拿哦!”
情景三:一个老大在野餐开始之前说:“我们这边有好多人,大家都有这么多好吃的,不如我们一起分享吧,这样我们吃的东西就好多了,你们觉得怎么样?”“好!你们先吃我的,我这个海苔很好吃的。”
情景四:“老师,老师,给您吃一口我的饼干,很好吃!”“老师,您尝尝这个黄色的猕猴桃,妈妈说这里面维C很多的,女孩子吃很好的。”“玖×妈妈,您吃我的薯片吧,很脆的!辛苦您啦!”懂事的孩子们看到一上午老师和家长义工们的辛劳,纷纷拿出自己的零食与关爱、照顾他们的大人一起分享。我们真的是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分享”启示:
在这个“零食共享时光”里我看到了已经渐渐远离成人的别样儿童世界:这一幕幕的“分享”已经彻底颠覆了社会对这些独生子女霸道、自私的“小皇帝”形象的舆论,“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分享着美食,趣事。这个分享,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使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种类的食物,而是在分享的这一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尊重、互相依赖的友情,感受用食物的“分发”换来的精神上的快乐享受,增进“一家人”越来越和谐的感情。在混龄教育模式下,小班孩子可以在老师和中大班孩子的提醒下注意、了解他人的渴望和情绪,大班孩子会站在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角度来考虑问题,体验他们的感受,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在混龄环境中,孩子们的分享行为更具层次性,并非平行在同龄孩子之间,而是交叉发生在各年龄段孩子们的身上。
故事二:编织“爱的礼物”
期末“中国文化节”的脚步近了,为了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全园的老师都在组织孩子们为自己的家长准备一份“爱的礼物”——幼儿自己手编围巾送给家长,我们班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周是轮到了8号和9号家庭开始编织围巾。由于前几天的学习,动手能力强的老大和老二已经能够比较熟练上手了,老三由于大、小肌肉发展水平稍差一些,编织起来显得有些费力,对编织方法掌握的也不是很熟练。在自主学习期间,这两个家庭的小朋友就被召集到娃娃家里来编织围巾。当我过来进行指导的时候发现8号家庭的老三果×不是很会织,对毛线的缠绕方法掌握得时好时坏,随即我便对他进行了指导。教过一遍看到果×已经掌握方法后,我就开始指导其他小朋友了。不一会,我听见了8号家庭的老大“小眉毛”的声音:“弟弟,弟弟,你弄错了,线不能那样缠,要一个小牙齿挨着一个都换的,不能跳着弄,你先停下来,看看我是怎么编的。”原来果×又编错了,有些脱线了,他的老大正在对他进行纠正。果×很有耐心地看完哥哥的指导,自己又开始正确编织。
可是,没过多久,“小眉毛”的声音又出现了:“弟弟,你这里也错了,我先来编你的,你看着啊!用点心,老师说过眼睛不要看别的地方。”原来老二萌×一边看着建构区的小朋友一边编围巾,有好多地方脱线了。这个老大就一边自己工作一边观察自己家的弟弟有没有出错。果然,在“小眉毛”哥哥的纠正之后,果×和萌×的围巾已经编出了一段,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啊!
在我看到9号家庭老二琨×对编织方法掌握得不牢时,便随即对他进行了指导。“琨×,你这样编是有些吃力的,速度会比他们都慢一些。现在像我这样,将线放到垫子的后面,抓住下面的线将它绕过这个齿轮,然后下一个也是这样就可以了,你试试。”琨×在试编几下之后还是有些慢。看到这个情景后,他的老大“淡定哥”开口了:“老师,我觉得你给他换的那种方法不适合他,他应该要看到线才能抓到,应该将新线放到肚子那面,看着绕会更好,我就是这么做的。”说罢便示范给我们看他的创编方法。果然,这种方法更适合他的老二,琨×也很快就上手了,编织的速度提上来了。
“分享”启示:
用心编织爱的礼物,同时孩子们也在分享他们的经验:大班的孩子将自己习得的编织方法和技能与中班、小班孩子交流中进行分享,在教授他们的同时,大班孩子自己对这个技能也获得了巩固与深化,从编织出的围巾中孩子们感受着分享经验的乐趣;老大对我教授方法的更正,完全是将他自己在操作实践中改良的经验贡献给我和其他的孩子,在这一分享的过程中他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获得如同做了“好事”之后的自我满足感和自尊感。哥哥对弟弟经验的分享,已然超出同年龄段孩子们彼此的经验分享,这种分享并不单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总结,更是“大带小”的经验传授,一种心智的互相吸收。
混龄班这种小社会,小家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传统大家庭式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混龄教育融合了多层次、更加丰富的同伴交往资源,能够让幼儿更加主动地与异龄同伴尝试交往,获得更多学习与发展机会,可以主动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弱化独生子女“独占”“自我中心”的倾向,充分发挥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能培养年长幼儿的责任心、自主感和上进心,他们会设身处地为弟弟妹妹考虑问题,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与年长幼儿交往,能获得社交技能和知识经验的学习机会,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与渴望,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04,12(1).
[2]牛玉柏,李占星.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
[3]成洁萍.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孟小晨,女,1989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就职于上海市闵行区依霖幼儿园。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