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6-06-07曾卫国
曾卫国
摘 要: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教师要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知行统一,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密切配合,构建军养成教育网络;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还要常抓不懈,在学科中渗透,强化训练养成教育。只要客观分析,持之以恒,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自然水到渠成,就能让德育工作走向深入。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养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部分少年儿童行为霸道、不懂礼貌、自私任性等,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就会成就充满期望的未来,这就是所谓的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重心和出发点,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花时间、精力,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地抓好养成教育,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现就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达成共识,知行统一,规范训练养成教育
1.知行统一,科学管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因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与行是分不开的,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系统、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至关重要。
2.健全制度,规范训练养成教育
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就要进行常规教育宣传,专设养成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健全制度和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还要经常给学生灌输:在课前要做好准备,文具、书本等要放整齐;坐姿要端正,以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在课堂上发言或提问要举手,姿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等。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上下楼梯靠右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等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他们知道,做这些事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这就是“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习惯能成就孩子的未来,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二、家校、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养成教育网络
1.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要“三教合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品德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当前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回家两天又还原,出现教育过程中“5+2=0”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存在校内校外自己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在家是“大爷”,在家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乱扔等。部分家庭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家校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2.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育人意识和能力
学校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学校必须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使家长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家长在家要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让学生主动分担家务,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收拾屋子,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要求家长鼓励孩子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请专家为家长作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教师还要坚持家访,或通过电话、信息、QQ聊天等多种形式和家长交流,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习惯。在开家长会前要精心策划、准备,把学校对孩子的习惯要求一一告知,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印发倡议书,发到家长手中,让家长注意子女的行为,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每周如实填写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评选文明家庭,让家长介绍习惯养成的经验等,使家校合作形成一条艳丽的纽带,从而达到互相监督、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1.当好楷模,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好。“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小学生年龄小,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和感染,可塑性大,其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时,必须用直观、形象的榜样。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甚至笔迹等,所以教师要通过平时细小的言行来感染和熏陶孩子。
2.言传身教,做好表率
一个风格高尚的教师,都有严格自律的精神,教师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早退、旷课等日常行为规范,自己首先要做到;在路上,见到学生要主动打招呼;学生帮忙做事,要说“谢谢”;教师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言传身教会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生活中教师常弯腰,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常微笑,能给予温暖;常鼓励,才有动力;常以身作则,就能感染学生。现实中不少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大多是家长没有将“第一任教师”的职责做到位,如果这些孩子到学校不能看到教师的示范,平时所讲的道理就变成空洞,甚至充满虚伪和欺骗,结果当然是愈说愈反感,愈讲效果愈差,如果要学生写字时,坐姿端正、书写工整,而教师在上课板书时身子东倒西歪,黑板上的字龙飞凤舞,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呢?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社会化的导向者,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影响和教育。
四、常抓不懈,学科渗透,强化训练养成教育
1.持之以恒,强化训练
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一种行为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做,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习惯。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要长期抓,要教师啰嗦地讲。贪玩、不想受约束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往往这边讲完要求,那边就违反了,所以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提醒、不停地引导,只要经常讲、反复抓,总会有收获。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有所顾忌,但在同学之间就会“原形毕露”,纵容下去,便会影响其他学生,教师必须及时用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让他们改正不良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有科学的管理,随时督促学生,如要安排班干部留意各个学生日常的表现,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督促、提醒,班干部处理不了的事情,教师要给予帮助,学生间互相督促,便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在养成教育中,还必须遵循自我教育教育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各式各样的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这样对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很大的作用。
2.学科渗透,齐抓共管,落实养成教育
学科教学要渗透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反映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与传授知识结构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思想观点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化、教育着学生。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预习、复习习惯,听的、读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各学科的教师还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数学课要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考问题的习惯;品德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班会课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体育课要让学生自觉排队,主动收拾体育用品……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这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所以,养成教育并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各学科的教师都要齐抓共管,落实养成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五、润物无声,硕果初露
一年以来,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在默默而辛勤的耕耘中,硕果已初露,师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师更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行为规范,学生见到师长能主动打招呼,上下楼梯乱冲乱撞的现象不见了,学生读书、写字的姿势规范了,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校园的环境、氛围变得更整洁、融洽,师生相处更和谐。从“家校文明礼仪卡”可看到学生在家能尊重长辈,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别人交往都用上了礼貌用语……学生一点一滴的改变,使家长喜上眉梢,学校的教育方法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已初步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硕果初露。
硕果初露,让我们更坚定信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孩子的生活点滴做起,只要客观分析,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进行下去,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自然水到渠成,就能让德育工作走向深入。作为教师,只要切记“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才会不辱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
[2]刘必豪.开展研究性德育的实践与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8(5).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