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本体性教研,深化新课程改革

2016-06-07黄鸳鸯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程改革

黄鸳鸯

摘 要:治平中心小学作为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迎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全体语文组在过去一年诠释了本体性校本教研。本体性校本教研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文本细读、现场磨课、总结反思三个步骤,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步伐更进一步。

关键词:本体性教研;课程改革;校本教研

新课程的改革,让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各种新的校本教研模式也应境而生,本体性教研就是其中的一种。2015年9月30日,秋风微微,天气晴好。笔者参加了我县“关注学段凸显语用”主题教学研讨会。会上,教研员推荐阅读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之后,笔者尝试在校开展本体性教研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体性教研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文本细读、现场磨课、总结反思三个步骤。它不花哨,但确实具有真实教学的一切要素和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

一、细读文本,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炮”

“细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所有的备课、上课、观课等,都将扎根在“细读文本”的“根”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教研组在确定教研内容后,在教研日的前几天把教学内容发给组内的教师,让他们去“细读文本”,即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并教给组内教师“文本细读”的方法。

1.放松心态,享受文本

一开始读文本的时候,抛开自己教师的身份,放下心头的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以获得最直接的阅读体验和享受,这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

2.潜心涵咏,研读文本

这是“文本细读”的关键。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不轻易放过,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细细体会他们的作用。潜心涵咏后,文本被掰开、揉碎,最后被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你独特的发现,只要用心去读,就会“常读常新”。俗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研组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个体研读后,还要形成书面文稿,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教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读,组内的其他教师也亲历了文本“细读之旅”。这样就能在“本体磨课,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中产生碰撞互动,使教师有话可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细读”就是最好的备课。这种文本细读,小而言之,是让教师对某一篇课文有深入、全面、透彻的把握;大而言之,是让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锻造,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炮”。

二、现场本体性磨课,深化课程改革的“练兵场”

教研组的教师在对文本有了全面透彻的把握后,先听取执教者的试教课。接下来就是现场本体性磨课互动活动。同伴互动是本体性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研组的成员围坐在一起,一边充当“学生”,配合执教教师努力再现课堂情境,一边仔细地观察和思考,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对执教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进行耐心品评,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反思总结,深化课程改革的“提高营”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则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现场微格式的教研不仅重视课后反思,还注重课前和课上的反思。

1.重视课前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文本细读后,又将如何走向课堂教学呢?这里还有一段必经之路,那就是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文本细读后,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全面而透彻,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视野,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设计强加于人,应该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前反思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认知规律,和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且预测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建构,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2.强化课中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高效优质地进行。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在课堂中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执教者根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参与听课的教研组教师也要思考:换作是我,我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采用怎样的方法会更加有效?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彰显教学智慧。

3.落实课后反思,提高总结评价能力

课后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总结。教研组成员在教学后及时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作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反思课堂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对失误之处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原因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和总结能力。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有效经验得以推广,使遗憾和不足得以修正。俗语说:“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新,思新则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提高营”。

基于语文本体的校本教研,让我们听到更多“花开的声音”,使我们更坚定地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道上。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更多的见解,以激情点燃激情,让智慧见证智慧,提升了每位参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本体性教研,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训练营”。

参考文献:

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3(1).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课程改革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