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2016-06-07李强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小学体育教学主体性

李强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课程教育要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与其他基础知识类学科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体育教师充当引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

1.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个人成长成材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开展得有效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体育锻炼意识和基本身体素质的优劣程度。老一辈革命家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在今后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艰苦的工作条件,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自主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即便是今后走出校园,也能自觉地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2.增强体育竞技意识,在体育竞技中掌握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体育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外,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体育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竞技性和团队协作性,而这也是学生今后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的两者生活经历。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团队性的竞技活动,例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一方面,能够调动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多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感受到体育课堂的魅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比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和配合默契程度,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荣誉感,而这种团队意识正是当前社会所必需的重要能力。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竞技活动,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需要。

二、小学体育中学生主体性教学存在的不足

1.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体育作为一类偏重于实践的科目,与其他纯理论性的学科存在较大差异,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小学对于体育课程存在轻视态度,体育课时少,体育课堂被挤占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学习很难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更无从谈起。

从家长角度来说,许多家长传统教育观念严重,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进行不进行体育锻炼无所谓,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不仅在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在家庭活动中也鲜有时间进行自主体育活动,每当学生想锻炼一会儿,家长就以做作业、加强辅导为由强制学生进行学习。事实上,现状是很多小学生的体质偏弱,抵抗能力不强,这与家长片面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

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试考试、家长压力以及同校竞争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学校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压缩体育课时。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城乡小学,每周的体育课只有1~2课时,在短暂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只能进行基本的体育常识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

2.多数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导致:(1)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导致在体育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比例过少,使校园内基础体育锻炼器材数量过少,往往出现体育课上学生争抢体育器材,课堂秩序混乱现象,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也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学校的经济条件有限,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小学体育设施落后,教学器材数量稀少,体育课堂上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教育为之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站在现代教育的立场去看待小学体育教学,不能就体育论体育,也就是说要跳出体育看体育。在考虑体育教学特点和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功能特点的同时,更要尊重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在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最后的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2.师生角色交替互换,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在知识激增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迫使人们必须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做出反思,去接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具体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就是要使小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我们千万不能把体育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为育人的最高目标服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传播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体育健康课与学生主体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表现在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全安宁。这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因素去全面分析。针对其定义,体育健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毫无疑问,关注学生的健康无疑是当前最响亮的口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的重要任务。体育健康课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极力为其营造出和谐、平等、友爱的温馨氛围,培养其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和自强、自信、自立的品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4.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发挥学生个性特征

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学校教育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授课制,在人类教育史上曾有过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方面的丰富发展和千差万别,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涌入课堂,“个性化”或“个别化”的教学替代或部分替代了划一的集中性教学。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重任。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身心放松,缓解学习压力,增加校园学习生活的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为个人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尽最大努力克服体育教学中的困难,结合多种教学手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并从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田红磊,沈悦英子.网络社会: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J].江苏教育研究,2011(13):19-21.

[2]裴娣娜.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2011(6).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小学体育教学主体性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