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2016-06-07张敏
张敏
摘 要: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富有技巧性的提问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探讨对小学语文教学在提问设计方面的创新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以生为本;难易程度
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方式,合理巧妙地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使课堂变得更富有活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本文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提出有关的创新方式。
一、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教学当中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与年长教师的想法有较大出入,并且不受教师的想法而改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点,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有一定出入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可取之处,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回答,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对《“红领巾”真好》一文进行提问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提问“红领巾”是什么意思时,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并不相符,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再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二、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宜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太过简单,学生几乎不用动脑就能回答出来,那么这一问题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另外,如果问题太难,让学生无从回答,往往会使其产生挫败感,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处提问都应该是教师深思熟虑的,提问的难易程度理应在充分研究课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问,可采用深题浅问以及一题多问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对《松鼠和松果》进行提问时,便可采用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首先可以问:“松鼠”生活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见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生活中小朋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接下来可以问:“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呀?小朋友都写在纸上老师等会一个个地来看。”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对课文中的关键句进行理解记录才能得出答案,如此更能有效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巧妙设疑
所谓的巧妙设疑,应是教师在了解教学目标并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一些巧妙的加工,利用恰当的契机,富有技巧性地将问题呈现。教师在提问时应尽可能采用一些较有吸引力或是新颖的措辞,或简单地卖一个小关子,可引导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并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在上课前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对学生说道:“大自然中有一种神奇的动物,那就是青蛙,它小的时候是一只长着尾巴的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长着四条腿的小青蛙,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坐井观天》便是讲的青蛙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呢?”这样富有趣味性而又巧妙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坐井观天》产生深厚的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提问的有效性。
四、提问具有关联性
由于语文知识系统庞杂,学生的记忆难度较大,因此如若教师的提问本身比较分散和凌乱,相互之间逻辑关联也较差,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与吸纳的难度,还会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产生干扰。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对提问的顺序等进行精心安排,让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关联,以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从而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首先可以提问:“有哪些同学愿意上台来为大家表演太空中有哪些生活趣事呢?”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本情节当中,大大加深了对太空生活的理解。其次再向学生提问:“看完刚才的表演,大家发现了太空生活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哪些不同呢?”最后可以问:“为什么太空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那么大的差距呢?”这种简单的总分结构,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串具有关联性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对太空生活的特点加以把握,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合理有效的提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理应加强对“提问”这门学问的深入研究与学习,提问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此外,在提问技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都应把握分寸,创新提问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全新的提问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桂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师,2012(3).
[2]陆思.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J].新课程:中,2011(9).
[3]徐甜.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快乐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