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价促幼儿全面发展

2016-06-07吉洁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习成果

摘 要:如何使个别化学习中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以评价促发展,将评价的主人从老师变为学生。

关键词:个别化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评价观

一、班级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评价现状

个别化学习活动结束了,老师请大家把材料都收起来,然后开始讲评:“今天你在个别化学习中去了哪里,玩了些什么好玩的东西,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孩子们纷纷介绍了自己今天玩了哪些材料。有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今天做了一辆小汽车,做得很漂亮。”教师评价:“哦,你今天的作品真漂亮,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来装饰小汽车。”有的说:“我今天和××一起搭了拼图。”老师追问:“你们的拼图完成了吗?”“完成了!”教师评价道:“哦,你们今天的合作很成功。”孩子们纷纷说出了今天的游戏情况。老师一一作了简单的回应。孩子提出了几个自己遇到的问题,请大家一起帮助解决。

二、对于现状的思考

从个别化学习分享评价过程中的分享评价形式上看,老师是起了引导的作用,主要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再请大家一起帮助解决,老师重点讲的材料也是通过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有选择性地讲的,似乎已经满足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整个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评价仅仅出现在了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环节,而且主体是老师。老师的确让孩子有了很多说的机会,但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分享交流环节的时间有限,对于许多孩子活动的情况,都是由老师用一句话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很单调的,这样的评价效果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相比显然是不够的。

三、依托班级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进行尝试与研究

如何使个别化学习中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改变自己以往的评价方式,带着“以评价促发展,将评价的主人从老师变为孩子”这样的观念进行尝试。

我选择了以大班开展实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将评价贯穿于整个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评价的机会,提高评价的质量。

四、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评价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1.老师要从更多的方面、更多元的角度进行观察:孩子是否仍旧对材料感兴趣,是否能够自主地投入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发现问题后能否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使用了哪些方法等。

2.连续性地呈现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成果。

(二)给予孩子更多成为评价主体的机会

1.将评价的标准给予孩子,让孩子能够为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努力,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2.创设游戏规则,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评价提供平台。

3.合理的检验验证环节,为孩子的自我评价搭建基础。

4.分享环节给予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收获的机会。

(三)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提高评价质量

老师要正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不要横向评价,更多的要纵向评价,要从个别孩子的现有水平出发。同时,在评价的时候要提高评价质量,有针对性地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哦,你今天表现真好!”这样类似的话,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具体哪里表现得好说出来。评价时,不要一直局限于作品是否漂亮、拼图是否完成、数字是否正确,而应该更多元地评价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例如拼图,就算今天没有完成,只要我比昨天多拼了几块拼图,就是一种进步,就是表现好的体现,评价应当是动态的。

五、小结与反思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孩子对于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兴趣更高了,而对于游戏的自主性也更强了,而我通过这样的实践,对于班中孩子的发展情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于如何更好地以评价促进孩子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实践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两样,一是幼儿学习成果的连续性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幼儿能直观地发现自己在不停地进步,也能从同伴的作品中摄取经验,而老师也能通过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能够对孩子有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适当地投放材料,促进孩子的发展。二是五角星的运用,在游戏过程中它作为孩子重要的评价道具,加强了孩子对游戏的投入程度,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在游戏后的分享讲评环节,它又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交流的兴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如何更好地提高评价质量上,通过高质量的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姚益秀.重视幼儿评价 促进全面发展[J].考试与评价,2012.

作者简介:吉洁(1984— ),女,本科,就职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幼儿园。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研究
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研究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的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