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的点滴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
2016-06-07巫海连
巫海连
摘 要:幼儿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积极对班上的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巧妙渗透,如此方能促进幼儿德与智的协调、平衡发展。
关键词:幼儿;日常生活;德育;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未来一生的所作所为。鉴于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紧抓幼儿阶段这一特殊的教育关键期,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逐渐向幼儿渗透德育内容,如此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从而使其终身受益。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的点滴生活中渗透相关的德育内容。
一、借助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
当今社会,幼儿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生活中,这就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并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与呵护他人。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积极正视部分幼儿身上潜在的这一消极行为习惯,并有意识地借助主题班会活动这一教育载体对其进行关爱他人的道德素质教育。
对此,我在自身的幼儿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收获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如,在2015年的母亲节前后,我就带领班上的幼儿开展了一系列与伟大母亲密切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首先,开展“我用语言夸妈妈”的主题班会,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对各自的妈妈进行描述;随后,开展“我用画笔画妈妈”的主题班会,鼓励幼儿拿起手中的画笔将自己印象中的妈妈进行绘画;最后,开展“我用歌声唱妈妈”的主题班会,带领幼儿跟着优美、经典的旋律及节奏表达出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如此,借助上述内容、形式各不相同的主题班会活动就使得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既很好地理解了妈妈照顾自己的不易,同时,更是由心底迸发出要热爱妈妈、关爱妈妈的决心与积极情感,真正实现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渗透教育目标。
二、借助课堂游戏帮助幼儿学会团结合作
当今的幼儿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倾向于“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野蛮处事风格,并没有形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意识及相关能力。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教会幼儿如何学会同他人团结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日后更好地适应群体性的社会生活。
考虑到幼儿对游戏情有独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将课堂游戏作为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的教育载体。例如,在利用积木搭建建筑物的课堂游戏中,刚开始,经常出现一个孩子抢占很多块积木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同伴之间因为积木材料抢夺产生的矛盾。既搅乱了课堂游戏的秩序,也浪费了课堂时间。在对此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之后,我及时改变了课堂游戏指导策略,即将班上的幼儿大致分为5个小组,并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积木。要求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协作、互帮互助,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共同搭建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在这种教育形式的引导下,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样各玩各的,而是能同小组其他人一起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积木搭建的效率及质量,就连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大大减少(很多情况下,即使有幼儿也能做到自主解决),真正将在课堂游戏中发展幼儿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学会热爱身边的环境
当前,环境保护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对所教学生进行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以便帮助其形成科学、端正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热爱身边的环境。
应这一道德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我经常带领班上的幼儿参与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借此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我园在开展“收集废旧电池争做环保小能手”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带领班上的幼儿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此期间,幼儿都想让我们班得到“环保小能手”的光荣称号,因此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旧电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仅班上的欢欢小朋友就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从身边亲戚朋友家中收集到了整整45节废旧电池,全班共收集到的废旧电池多达138节,并成功为班级赢得了“环保小能手”的荣誉。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他们参加了园内接下来开展的“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多媒体幻灯片、视频观看活动。如此,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大大增强了班上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使得他们认识到了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对水、土等造成的严重污染,这将有利于其正确认识到自身行为举止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形成积极、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取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
总之,幼儿教师应想方设法,在幼儿的点滴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以促使幼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徐红梅.浅析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