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探讨
2016-06-06肖丽周肖
肖丽++周肖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院校规模不断壮大,竞争也日益激烈,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水平,是新形势下对财务管理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目前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财务管理体制 模式研究
在2015年高等教育改革中,我国现有近2 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 600至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推动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对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合理配置学校有限的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比较
根据对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理论与实际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大多分别实行的是“统一领导下的集中财务管理”或“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财务管理”两种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下的集中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利用集中的集权管理模式将学校资源集中管理统一配置,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对资源相对有限,经费不足的职业院校来说,能更好地控制财务预算,合理地进行预算分配,更好的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有限的资源,使其更有效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确保学校教学与管理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实现既定的办学效益和目标。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过于把学校财务管理集中到学校一级,导致财务管理事权的过度集中,限制了二级管理单位特别是二级院系的发展,缺乏激励机制,不能真正从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利于激发二级院系的积极性和创新能。
“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这种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在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一定程度上,在现有高职院校经费相对宽余的前提下,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其他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给予二级管理单位部分经济和财务管理权限,二级学院及其他二级管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目标的经费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自主分配财务事权,能充分调动二级院系及其他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在财务管理上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学校一级管理层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管,同时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进行效益性评价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统一领导下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还是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层面上都有其优势,但也同时具有不足之处,这也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身工作的财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办学经费的日益提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采用“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更能充分调动二级院系及其他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更好地体现办学效益,实现办学目标,使学校获得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运行中的问题
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创新性要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职业技术型人才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其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改进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法规、制度相对完善,但具体到不同的职业院校内部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完善,对实施二级财务管理财权下放的前提下,与二级单位相对应的财权和职责相配套的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导致对二级管理单位缺乏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难以对其收支效益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预算管理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二级单位的“事权”职责与范围不相匹配
一方面,预算的编制通常是由各二级单位提供基础数据,报学校预算管理部门审核,大多数预算管理部门或机构往往只是根据往年的实际支出来确定当年的预算,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由于前期的调研和沟通不充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预算支出的真实数据测算过程中,缺乏根据二级单位的工作职能、特别是二级学院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研究,导致最后确定的预算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难以符合二级单位的实际的经费需求,致使确定的预算指标及额度不能真正体现二级学院或单位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二级单位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在提供基础数据时往往也不能真正体现二级单位的实际经费需求。
(三)缺乏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控制、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
目前职业院校的预算管理大多数停留在制定预算、执行预算的水平,没有提升到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缺乏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研究
(一)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是指学校一级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依照学校决策程序统收统支、统一调配、统筹安排学校所有资源;“分级管理”是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对学校二级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其核心是二级单位对学校确定的预算指标合理安排经费开支;“集中核算”是指二级单位是报账单位,任何二级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开立银行账户、进行独立核算,只能由学校财务处统一集中核算,对外报送财务资料。由于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制度,财权下放到二级单位,学校一级财务监管难以了解二级单位真实的财务管理状况,以便做到适时监督检查,二级单位财务自主权利的自由度加大,截留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伪造、变造、虚开发票套取资金违法行为面临财务违法违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应完善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二级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二级单位负责人职责权限,明确各项财务收支财务审批权限及流程,使其在经费收支、财务审批上有健全的内部控制链条,建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机制”“教代会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保证其经费使用决策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使二级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置于教职工的监督之下。
(二)制定预算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确定二级单位的预算
对学校的各项收入、支出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一是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预算管理流程;二是建立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办法,以生均培养成本和部门承担的工作职能为基础、确定目标定额基数作为二级单位基本运转经费(基本支出)拨付标准,按二级单位各自承担的项目来划拨项目经费(项目支出),通过“两上两下”预算确定程序确定二级单位的预算,做到没有预算就不能有支出,形成“钱随事走,责权利分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收入、支出的全面、科学的管理。
(三)建立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控制体系
一是严格票据管理。所有的收入票据均由学校财务处统管统收,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私自购买、开具票据收费,不得私设小金库,严格执行有关收费管理规定,严禁自行确定收费项目,所有收费项目必须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收费;二是严格财务审批程序。所有的支出均要有符合财务法律制度的真实、合法、完整、正确的原始票据,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财务审批流程来审核报销。三是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定期核对预算执行账目,定期对二级单位进行内部审计,定期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布检查、审计结果,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实现对二级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效益性控制。
(四)严格财务管理、科学进行财务分析,建立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事后评价、奖惩机制的缺失使得学校的财务监管力度大大降低,对二级单位经费使用过程及结果的考核评价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严格财务管理、科学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经费使用结果评价与二级单位负责人以及与此相关人员的奖惩、任用、提拔、职称评定、评优树先挂钩,激发二级单位科学安排学校确定的预算,合理执行预算,严格管理预算,保证各项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总之,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是职业院校达到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院校挖掘内部潜力,严格内部管理,努力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统一领导”保证了学校对有限资源的监控权;“分级管理”使财权与事权下放,能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主动性、创造性;“集中核算”能充分全面地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为学校决策者提供财务决策数据,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参考文献:
[1]杨茜,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有效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4).
[2]田丽娜,张楠.本科院校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群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会计,2015,(8).
[3]刘芳,高职院校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