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音乐治疗师Tina:你不知道音乐会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什么
2016-06-06孙习涵
文|本刊记者 孙习涵
华德福音乐治疗师Tina:你不知道音乐会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什么
文|本刊记者 孙习涵
德国人智医学歌唱治疗大会的音乐治疗师,教育学硕士,南山华德福学校特邀专家。
“我看到一只小鸟/它从巢中掉落下来/我把它捡起来,每天照顾它/它慢慢地长出了丝绸一样的羽毛/有一天她伸展开翅膀我就让它飞走了/我四处张望它飞到了哪里/我在窗台上撒了一些面包等着小鸟回来……”
在位于北京13号线柳芳站外一座高层写字楼的27楼的一个房间内,盘坐在午后暖阳中的地板上,Tina开始了她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
她用自创的曲调将这个简单的故事唱出来,伴随着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一个寻常的故事瞬间具有了梦幻般的魔力。
Tina是一位来自德国的音乐治疗师,因为受到立品图书出版公司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在Tina的世界里,音乐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除了即兴歌唱,树枝、铃铛这些易于被人忽视的材料经过她的塑造都被赋予了音乐生命。
她的另一重身份是有着20多年经验的华德福教师。华德福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外界所称道,而在Tina的课堂上,“创造”无时无刻不在她和每一个孩子身上演绎着。
给孩子自然与安静
40多年前的德国,同样是在一座城市的高楼上,Tina度过了她的童年。
和城市中大多数孩子一样,Tina并不拥有一片开阔的空间。“并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可以拥有一片花园的”,但父母给她创设的童年环境却至今让Tina记忆犹新。
她的父母在阳台上放了两个大塑料碗,一个装水,一个装沙子,她经常一个人拿着小勺子舀水和沙子,听着水流和细沙的声音。就在这样的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三四岁的Tina玩着玩着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唱歌。
她的父亲带着她散步的时候,会让她留意各种声音,“听,这是鸟叫;听,那是树林里的风声……”在父亲的引导下,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进入了Tina的心灵深处。Tina觉得自己有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与此同时,童年的家庭土壤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对音乐的敏感性和丰富性。
40年过去了,如今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人为的噪音。以华德福的理论而言,孩子不应该过早接触到由电子设备发出的音乐,比如现在所流行的CD音乐。因为CD在制作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人为地将很多独特的音乐元素给剪掉了。
Tina说,人的耳朵有上千个感知听觉的神经元,它们与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连接的,好的音乐就是在滋养整个身体。与“残缺”的人工音乐相比,自然的声音对孩子有很大益处。“比如,铃铛所发出的声音旋律的完整范围能对孩子的听觉产生很好的刺激,对他们的大脑和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CD所达不到的。”Tina告诉《幼儿100》杂志记者。
然而在今日,Tina也难以让自己的孩子抵御住电子音乐的侵袭。有一次,她在开车的时候将汽车音响关了,她的女儿立即就哇哇大叫地开始反抗。“我告诉自己的孩子,等你长大了之后,你想听什么音乐就能听什么音乐。”Tina笑着说。
“这的确很难。”Tina说,但她还是给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在室内尽可能地创造安静的氛围,可以选择一些恰当的时机播放音乐,比如打扫卫生和睡觉前,但次数不宜多。其次,播放音乐要尽量调低音量,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成人听到的很轻的音乐才是他们耳中刚刚合适的音乐。而对于幼儿教师而言,Tina鼓励他们多用唱歌的方式替代播放音乐,创造一个歌唱的氛围。
让孩子从内心产生创造力
在Tina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先进的电子设备,有的只是音乐和人的可能性。
她的课堂首先从歌唱开始,她会教孩子三四首歌。如果时间充裕,她会用曲调唱出故事,她每唱一句,就要求孩子们重复一句,如果孩子们不重复,她就停止歌唱。“孩子们都急不可耐地想听下一句,所以在我的游戏规则里,他们跟着我唱完了整个故事。”
Tina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好的价值感,包括友谊、感恩,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她同样想借助这些故事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如今的孩子身处的世界有太多的电子屏幕,包括家中的电视机和商场里的大荧幕。“过多的画面从外界进入孩子的内心。”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恰恰可以引导孩子从内心产生画面感。
在Tina看来,电子荧幕泛滥并非是一个好现象。“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电子设备产生的高频的画面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一定伤害,甚至会让孩子成瘾。”
如今在中国,很多学校乃至幼儿园采用电子白板给孩子们授课,Tina并不反对这种做法,但她希望学校的教师可以在便捷和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白板可以用于知识的学习,但心灵的教育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
在给孩子上课的中程部分,Tina会教给孩子一些乐器,比如莱尔琴和竖笛。她为幼儿园的孩子配备了一种独特的乐器,在一块木板上装了七根弦,只能发出一种音调。她让每个孩子依次拨出自己的音调,“克铃……克铃”的音乐此起彼伏,Tina在他们演奏的中间用竖笛穿插一些旋律,就成为了一首合奏曲。“简直可以组一支乐队了。”Tina笑着说。
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Tina会敲击铃铛,让孩子拍节奏、跺脚。“你永远不可能把一节幼儿园的课上成瑜伽课那样安静。”吵闹和跑动是孩子的天性,Tina认为在课堂上需要给孩子提供一种动与静的平衡。
没有“规矩”的课堂
对于一堂课而言,纪律是基础。老师完全可以借助外在规则去约束孩子,往往最好动的孩子是受到惩罚最多的孩子。“让孩子守纪律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恐吓和惩罚。”Tina说。但她却宁愿采取另一种更高明的办法。
在给孩子上音乐课时,Tina会利用铃铛、树枝等天然的材质,尤其爱用铃铛敲出“叮……”的声音。当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孩子们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变得很安静。在25岁那年,Tina发现一个老师用敲铃铛的方式让最难对付的男孩子都很快安静了下来。“这简直太神奇了!”她将这个方法学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金属碰撞的声音能轻易地触碰到孩子的内心,激活大脑的很多区域,他们会从内在产生一种纪律感。”Tina如此解释。
很多时候,她会给每个孩子分配铃铛、小鼓、莱尔琴等乐器,让孩子们按照一定的次序演奏,“每个孩子都在心里念叨着要轮到我了,要轮到我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控制和等待,懂得了尊重他人。
即便是有个别几个吵闹的“顽固分子”,Tina仍然有应对的办法。比如她在讲述小鸟的故事的时候会临时添加一个情景。“你们俩就扮演小狗吧。”Tina指着那几个孩子说。这两个孩子就无比兴奋地开始模仿狗叫的声音。她又让另外几个孩子演奏小老鼠发出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听他们表演。”Tina对着全班孩子说。于是,几个好动的孩子就开始卖力地表演狗和老鼠。
在给幼儿园的孩子上课的时候,Tina会多采用五音阶的旋律,她甚至在里面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斯坦纳鲁道夫曾提到过,五音的旋律和中国的古典音乐非常契合。”
Tina曾在德国做过试验,在给同一班级的孩子分别用中国的五音旋律和纯德国音乐编曲,她发现采用中国旋律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出了更强的纪律性。
在她看来,恐吓和惩罚是外在的压力,而这样的纪律性却是源于内在的。“这对于我来说很重要。”Tina说。
人的声音胜于一切
在所有的音乐中,Tina觉得没有哪一种可以胜过人的歌声。“在自然界中,恐怕除了鸟没有动物能像人类这样发出种种独特的声音。”
数日之前,Tina在一次讲座现场唱了一首歌,组织方将她的演唱录了下来。讲座结束后她发现录音和自己唱出来的音乐有着天壤之别。“人的声音是那样的柔软、温暖、真实,而从设备里播放出来的她的录音却让她觉得坚硬而冰冷。”
“不要去给年幼的孩子播放音乐”,她建议每个父母都学会给孩子唱歌,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歌声是最为安全和温暖的,会对他们的生命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给孩子吟唱故事的时候,Tina用的每一个旋律都是即兴的,而现阶段,她也正在引导教师们具备这样即兴演唱的信心和勇气。
“你觉得每个老师都能成为音乐的即兴创作者吗?”
“Yeah!”听到这个问题,Tina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在大学里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课。她从来不去比较哪个学生唱得更好,哪个学生更有天分。她发现,很多学生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非常紧张,不敢唱出来,但在Tina的这种包容之下,他们逐渐将内心的源头打开,能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歌唱。
去年,Tina参观了成都华德福学校,她发现那里的课堂没有电子白板,那里的老师引导孩子们脱离话筒清唱,“孩子们唱歌时的嗓音是那样的纯净。”Tina感慨。
也有一些中国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向她抱怨,说孩子们不喜欢中国的一些民间乐曲,“孩子们觉得调子过高,曲子过长,甚至过于浪漫”。但事实上,很多中国的儿歌都让她印象深刻,比如人们所熟知的《蜗牛与黄鹂鸟》《小青蛙》等。“这些中国歌曲就很适合幼儿。”Tina说。
Tina Flora Etterich: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