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的记忆
——齐鲁访砚石

2016-06-06韩少华

大观(书画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砚石红丝黑山

韩少华

石头的记忆
——齐鲁访砚石

韩少华

砚是文房,对读书人来说,比民俗更高一筹。

山东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历来文武张弛。远在国家尚未形成时期,就有龙山、大汶口等文化遗存。当权力的中心在中原与关中交替时,东夷人在山东闯荡得有声有色。春秋有鲁之孔丘,战国有邹之孟轲与齐之稷下,西汉有古文经破壁而出。东汉曹操在济北收青州兵,北宋有豪杰聚义水泊梁山……至于今日,又多文化遗产,如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曹州面人、泰山皮影、胶东大鼓、聊城杂技、淄博蹴鞠等;而又有砚。

砚是文房,对读书人来说,比民俗更高一筹。然而百年来,砚道式微久矣,风光不再,徒增怀古之怆然。

山东的砚,今天被称为鲁砚,得名不过半个世纪。在人们开始习惯在触摸屏上点点画画,连钢笔、墨水这种省时便利的书写工具都很少用的时代,鲁砚却突然兴旺起来了。

制砚主要靠石,匠心再巧,再有夺天工之术,也不能少了天然之材。鲁砚即成于石,而又饰以文。

山东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历来文武张弛。远在国家尚未形成时期,就有龙山、大汶口等文化遗存。当权力的中心在中原与关中交替时,东夷人在山东闯荡得有声有色。春秋有鲁之孔丘,战国有邹之孟轲与齐之稷下,西汉有古文经破壁而出。东汉曹操在济北收青州兵,北宋有豪杰聚义水泊梁山……至于今日,又多文化遗产,如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曹州面人、泰山皮影、胶东大鼓、聊城杂技、淄博蹴鞠等;而又有砚。

砚是文房,对读书人来说,比民俗更高一筹。然而百年来,砚道式微久矣,风光不再,徒增怀古之怆然。

山东的砚,今天被称为鲁砚,得名不过半个世纪。在人们开始习惯在触摸屏上点点画画,连钢笔、墨水这种省时便利的书写工具都很少用的时代,鲁砚却突然兴旺起来了。

制砚主要靠石,匠心再巧,再有夺天工之术,也不能少了天然之材。鲁砚即成于石,而又饰以文。

鲁砚之材

山东属古九州中的青州,《尚书·禹贡》有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在盐、、海物、铅、松等物产之外,还要记录下“怪石”,可见齐鲁之地的石材之丰富多样。

因此,也难怪20世纪70年代之后,山东籍工艺美术家石可老先生在踏遍山东半岛的山山水水,摸清了红丝石、淄石、尼山石、徐公石、浮莱石、田横石、砣矶石、金星石、温石、燕子石等多种鲁石在当时的分布情况以及特性、特色之后,会产生荟萃山东半岛各个砚石种类,创制鲁砚这一砚种的想法。1978年,山东的各个砚种在北京团城集中展览,展览定名“鲁砚汇报展”,石可随后又于1979年出版了《鲁砚》和《鲁砚谱》两本著作,最终确定了“鲁砚”之名。

石可出生于1924年,字无可,号未了公,又名石之琦。山东诸城舜王街道人。20世纪30年代末学习版画,1943年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后又师从版本目录、金石学家王献唐。如果没有他多年来在木刻版画领域积累的美术基础和学术素养,恐怕也难以在鲁砚推广过程中起到一夫起而天下应的效果吧。

从石可弘扬鲁砚到今天,又过去了将近四十年。在这40年中,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山东半岛因地质运动而生的“怪石”,经历各封建王朝而兴的不同砚种,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一路走到今天的“鲁砚”,究竟继承着何种传统,传承了多少文化,面临着什么困境与发展机遇?

在济南,山东鲁砚协会顾问、深圳大学教授王正光告诉我们:

山东因地质原因,可能是全国砚种最多的省份。这些砚种被称为鲁砚,能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它们在艺术风格和石材结构上是有共同点的。

山东的砚种多,这出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原因。山东山多,尤其是有一大片的沂蒙山区,所以山东的砚种基本上是跟地质环境有关系的,除了砣矶砚和田横砚这两个出自海岛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在鲁南和鲁西南的山区地貌上产生的。所以说,山东有这样地理资源去产生这么多各有特色的砚材供大家创作。

在人文方面,山东是孔孟之乡,有文化优势,历史上对文房用品的需求也大,而且山东周边的北方省份像山东这样产那么多砚种的并不多,所以山东的砚台还有辐射作用。

鲁砚,爬梳其历史,大约有二十多种,大部分是地方砚种。目前,我们鲁砚协会正在制定鲁砚材质标准,这也算是对历史上的各个砚种做一个梳理。

制定鲁砚的标准本着以下几个原则:一,有一定历史传承;二,有一定资源储备,是现在还有的、还活着的砚种;三,有一定行业规模,还有人在做的,还能养活一方人士的,还有社会存在价值的;四,没有太大争议的。

这样子,我们重新规定了鲁砚的十二个品种,按顺序:第一是红丝砚,这是最能体现风格和地质特色的,红丝砚分青州红丝砚和临朐红丝砚两大类;第二是尼山砚,产自曲阜;第三是淄砚,历史比较悠久;第四是徐公砚,产自临沂,在沂南那边,它的行业队伍比较大。这前四种是已经确定下来了,排在后面的各个砚种目前还有待推敲,但是大致上包括:砣矶砚,历史悠久,发墨好,产自海岛上,有特色;田横砚,现在的行业规模小,但是有前途,也是唯一的海床砚砚石;燕子石,现在改名多福砚,是唯一的化石砚;薛南山石和浮来山石,这两种各有特色,但都是资源紧张,属于要抢救的砚种;龟石砚,其特色是软石;还有我们根据综合情况新推出的一个砚种,目前定名叫玉皇石砚,因为那边上正好有玉皇庙,这种砚石的储量大,历史上虽然也有,但是没有“登堂入室”,然而,我们现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它是有发展前景的。

将来鲁砚协会基本上都会以这十二个砚种为骨架,做行业规划和推广等。

我们的第二步工作,则是要对已经消亡的砚种开展研究。但先要把现有的养好,然后才有可能腾出精力来。比如,青岛曾有的温石砚和历史上很著名的紫金石,现在都没有人在做了,材料也找不到,很多地方说有那种材料,其实都不是。这其中就包含了学术问题,我们必须先要把学术做完再去考虑产业等,盲目去做不严肃。

在王正光教授的指点下,我们走了山东的青州、长岛和曲阜三地,访青州红丝砚、长岛砣矶砚与曲阜尼山砚之古迹与现况,窥看鲁砚在山与石、海与岛间传承的掠影,寻觅今日鲁砚在文化与经营间所循之道。

青州之石

青州红丝石的名气很大,西晋张华《博物志》称“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代柳公权《论砚》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代欧阳修《砚谱》有“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苏易简《文房四谱》也称“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等等。

由曹雪芹之祖父曹寅校刊刻印的《楝亭十二种》中,有宋代高似孙撰《砚笺》,其中记:“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而曹寅幕僚张云章在《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中吟道:“天上惊传降石麟,先生谒帝戒慈辰。俶装继相萧为侣,取印提戈彬作伦。书带小同开页细,凤毛灵运出池新。归时汤饼应召我,祖砚传看入座宾。”因此,有人认为曹氏的“祖砚”或许即红丝砚,而更有指脂砚斋的“脂砚”即红丝砚者,竟似乎《石头记》的石头也就是红丝石了。一时间,附和者有之,批驳者有之,成了一段公案。

此说虽然不牢靠,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青州红丝砚之盛名。

石本天成。为了寻鲁砚之踪,石可曾于1978年春至青州黑山红丝石洞,两次探采仅得一小块,“其质较一般红丝石稍软,紫红地灰黄刷丝纹,质嫩理润,色泽华缛而不浮艳,手拭如膏,似有游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不禁感慨“无怪柳公权、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重红丝石砚,誉为诸砚之首”。

砚石为“希世之瑰珍”,然而仅有薄薄的矿脉。曾参与组织1978年北京团城鲁砚汇报展的工艺美术家姜书璞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见到红丝砚的踪影。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找砚书,查府志,做民间调查,想对红丝砚探个究竟……石可老师开始带人反复往返于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我有幸成为石老师首选的助手和学生。石先生与我等在黑山老坑及周边山坳多次采掘,因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始终没有找到理想之石。而在临朐老崖崮的寻访采掘则收获颇丰,故在1978年鲁砚赴京展览中让老崖崮红丝砚唱了主角戏。”

由山东省鲁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文德带领,我们访青州黑山,一探昔日的红丝石坑。

黑山位于青州城西40里的邵庄镇。我们在邵庄镇与青州红丝砚协会副会长杜吉河会合,再驱车上山。

黑山又名黑龙山,海拔450米,因石黑如墨而得名,相传过去曾是佛道两家共同开发的道场。其山势东低西高,主峰向南弯,宛如一条昂首的黑色巨龙。

黑山上的石头都是标准的青石,从山脚至山腰,可踏着石阶而上。李文德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人工修建的阶梯,而是人们上下山的常循之路,在反复踩踏下自然形成。

至半山老母洞再往上,就没有石阶路可走了。缘灌木掩隐的小路渐行渐上,沿途李文德也常常指出偶然见到的夹杂于青石断裂层中的红丝石苗。不时能发现显而易见的新盗采的痕迹,总是惹李文德、杜吉河唏嘘不已。

至山中上部,就到了黑山红丝石的“唐洞”“宋洞”和“明清洞”,三处相隔不远。

如今,“唐洞”已经被保护性填埋,高不过1米的洞口以可还原的材料填充掩埋,无法一窥其中究竟。洞口之上依稀镌刻有字,而模糊不清,似“大唐中和”年号。

据杜吉河介绍,继石可带队考察青州黑山红丝石,在唐洞上层发现有薄薄的矿脉之后,直到2012年,才又发现了“宋洞”和“明清洞”。

“宋洞”自“唐洞”往东行约70米即到,洞口上约1米多的地方刻有“大观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李海”字样,估计为采石者所刻。洞口目前被山石土所遮盖,除去石土之后也仅容一人匍匐而入。据杜吉河介绍,洞深约20米,观察洞内砚石,主要分上下两层,以下层石质为优,下层石大约20厘米厚。从砚石花纹颜色看,大约分三种:一是淡黄色刷丝;二是淡黄色显红黄金星纹理;三是红色基调,红如鸡血,刷丝细如牛毛,但蜂窝较多,应不为古人采用制砚。

就在“宋洞”边上,即是“明清洞”。目前,其局促的入口也同样被土石大树遮掩。据介绍,“明清洞”深约16米,发现的时候其中有大量石渣。同时还出土了铁镐和明清瓷质茶碗的碎片,估计铁镐是当年石工挖石用的工具,而茶碗也同样是石工所用过的。

据石可《鲁砚》记载,在黑山各处石洞历年采石所留的崖壁题刻中,还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十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年款。

而现代发掘的黑山红丝石坑口则有从“文革”后期开挖的“基建连坑”以及1984年青州市石雕工艺厂成立后发现并挖掘的“松林坑”等。迄今为止,“青州黑山从古到今共有新老红丝石洞四十余处”,杜吉河介绍说。

杜吉河不仅是青州红丝砚协会副会长,更是一名砚工,在黑山脚下的邵庄镇开了一家前店后坊的“古州聚宝斋”,制作、展示、销售红丝石砚及石雕工艺品,因为兼营汽配维修,算是砚工中生活不错的。

从黑山回到青州市城区,进入了按照古城风貌打造的宋城。街上工艺民俗的店铺鳞次栉比,或许因为并不是周末,加之暑气蒸人,行人寥寥。李文德就在青州市区的宋城维持着一家工艺品商店,以经营红丝砚为主,经营之外更任青州红丝砚协会会长,并主编了《青州红丝砚谱》。

在李文德的店铺里,他翻检资料,告诉我们:“到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战争等原因,加之资源稀少,开采难度大,红丝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00年之后,在黑山多处发现了红丝石矿脉,因此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对黑山作了科学规划,遵循保护生态、合理开发的原则。”

说到红丝砚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宋代书法家米芾,他在《砚史·用品》中记:“(红丝石)理密,声坚清,色青黑,白点如弹,不着墨,墨无光,好事者但置为一器可。红丝石作器甚佳,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纹理斑石赤者,不渍墨,发墨有光,而纹大不入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干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

对于米芾牢骚满腹的评价,李文德笑说:“红丝砚石品不同,导致优劣差别很大。总结到目前为止在黑山发现的红丝石洞,可以发现,红丝石矿脉属鸡窝状分布,矿层又薄,唐彦猷《砚录》里更是记载‘历二年,凡工人数十人,往得大小五十余……’可见得高品质的红丝石产量之小。米芾或许就是没有遇到好的红丝石吧。”

即将离开青州之际,李文德坚持要带我们去一次青州博物馆,“哪怕就20分钟,看一眼龙兴寺佛造像”。1996年出土的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包括北魏至北宋五百年间的石、玉、陶、铁、木和泥造像二百余尊。观赏之际,李文德说:“每有朋友来青州,我都一定要他来看这北魏、北齐时代的佛像,以青州的石头雕刻,就是要比唐代用河北的石头雕刻出来的那些更有神韵。”

从黑山到宋城再到青州博物馆里的龙兴寺佛造像,本次青州之行似乎就是这样在石的神韵中游走着。似是访砚,其实寻到了青州之石。

猜你喜欢

砚石红丝黑山
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其诗文考释
黑山阻击战纪念馆
金州大黑山文献录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清·风字形端石砚
有魔力的红丝带
吉林松花砚石产状及矿物学特征研究
品砚艺术创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