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学力发展因素及措施初探

2016-06-06孔春民

北极光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力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孔春民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困惑是,教学进度偏紧与课时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大班制与因材施教的矛盾,相关学科内容不匹配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旧教材具有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跳跃性大,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任务。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赶不上,出现了学生学力严重分化。

一、影响学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学生差异过大,加重教学难度

目前大班制学生差生占多数,由于学段的衔接问题。高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初中教师在上课时,就不断补充知识,使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一大班制为主的教学方式上,要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教师进行大量查漏补缺,课时少的问题出现了,课堂紧张。学生差异也较大,学生差异造成教师在实施新教材时出现误区,严重的影响了各层次学力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学力发展不均衡。

2.课标准解读不准,教学处理不恰当

首先对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认识上非常模糊,仍然留恋旧的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3.师生互动疏导差,学力层次不全面

研究证明,目前有一部分教师,能认真备课、上课、批阅,但不喜欢和学生建立伙伴关系,使学生敬而远之。这种缺乏对学情了解的情况,又怎能提高学生各层次学力。

二、提升学力发展的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许多教师注意到了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如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注意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学习方法的运用,注意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等,但是,都做的不是很到位,有些教师的教学甚至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还是观念更新的不到位。所以,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教材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教材不明确的矛盾、解决教与学的方式问题等等,都必须先更新观念,这是关键。

2.转变教与学的学方式

要解决课堂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应该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做到两点:加强探究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3.加强对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课程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新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4.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问题,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不能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些有所感触、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和借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问题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问题设计要有准确性,准确性是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设置悬念。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注意理清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联想。③问题的设计思考性、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现成的答案,要经过探讨、合作、思维,最终得到解决。④要有探索性、开放性。设计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⑤问题的设计要有思想性、趣味性。⑥问题设计答案的开放性。开放答案,可以充足给学生一个“自由”放飞的过程。尊重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学生向老师质疑,即使问题看起来没什么意思,但是老师也是非常认真的回应。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满怀信心,获取各种兴趣,促成学生的各层次学力发展。

5.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促进各层次学力发展

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你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你不断探索。要让学生感到以学为乐,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发出挑战,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参与中享受一种成就感,兴趣建立起来了,这样学习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学习的过程,总是制定并落实明确的奋斗目标,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学习态度就会自然端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学生心态稳定友善合作,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吸收他人的长处。有稳定并善于调整的心态,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素质,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态往往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信心大增。相反,不稳定的情绪会引起心烦意乱,失去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勤是学海之舟,那么学习方法便是这舟上的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习的彼岸。学习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每人都有一定的差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认真总结,提高效率。调查发现,每个优生的学习方法独特各异,但都清丽明秀。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来贯穿这个过程。优生善于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就变得规范而有章法。

猜你喜欢

学力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